编者按: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农大为进一步营造喜庆的氛围,凝聚全校师生奋进力量,充分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的教育作用,坚持小切口反映大时代、小故事反映大主题,特别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宣传报道活动,希冀以此讲好农大好故事,传播农大好声音。今天专题报道推出第十五期:《郑先波:从农村到农大再到农村 我伴祖国共成长》。
1977年7月,我出生在河南省罗山县大别山深处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小时候家境贫寒,姊妹三人上学的支出全靠父母务农微薄的收入维持,小小年纪就要经常上山砍柴、采中药等卖钱补贴家用,亲身经历农村物质的极度匮乏,亲身体会每年因交不起10元的学杂费而没有新课本的苦楚。1989年,我堂哥考取河南大学,成为我们家族第一大学生,全村人都来为他祝贺的场景深深地触动了我,也让我的心中萌生了对大学生活的向往,我暗暗下决心通过学习来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
放牛娃的梦想——从农村到城市
从我记事开始,每天天没亮就要起床干活,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农活,放牛、砍柴、拾粪、打猪草、洗衣、做饭等,每天放学回来基本没有时间写作业,我每天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学习任务。小时候早睡早起生活习惯一直影响着我,这是我一生用不完的财富。1993年,我初中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而收到信阳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当时是可以一次性解决“铁饭碗”的,但是通知书上1万元的学费让我的“商品粮”梦破灭,当时我看到母亲因没有借到1万元而偷偷落泪的场景,内心的难受之情无以言表。我当时为了安慰母亲,告诉她不要难受,我要上高中考大学。
高中毕业留影(后排右4)
经过高中三年的奋战,1996年,我以班级第三名的成绩考入河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学专业,成为家族中里第一个进入本科高校的大学生,完成了我从农村到农大的梦想。我记得,当时全村人来为我庆祝,一位堂哥开玩笑告诉我说“郑州是我们郑家的老家,去上学了就立志待在郑州”。怀着对美好生的向往,我踏上了开往郑州的列车,走出了大山。
在此之前,我没有见过火车,也不知道城市坐公交车还要在站牌处,也没有见过红绿灯,更没见过大学教授是什么模样。本科毕业后,我继续在河南农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留校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大学老师,完成了放牛娃的梦想——从农村到城市。之后,母校又支持我攻读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因此,我倍感机会的不易,满怀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的心情加倍努力工作。
从小到大,一路走来的经历使我深切体会到,正是国家的发展给了我成长的舞台,正是国家的富强促使我完成了从放牛娃到大学教师的转变,我应当心怀感恩,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母校。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站定三尺讲台潜心育人
教师是祖国给予我的光荣岗位。我深知,“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为此,我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自身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任职以来,主要承担《园艺植物研究法》《果树栽培学》《果树栽培学生产实习》《园艺产品营销学》和《设施果树栽培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年讲授2-3门课程,圆满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工作以来,我和自己指导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朝夕相处,清楚地记得一共指导了72名本科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指导了12名研究生,已毕业6人。
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教学
随着学生的增多,每年的教学任务也日渐繁重,但我从不觉得辛苦,反而是乐在其中,完全沉浸在教学中。任职以来,我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300个以上,获得年度教学质量考评优秀3次、年度考核优秀3次。同时,我更深深地知道,知识的传授只是教师的基本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以德立教、以德树人,引领学生爱国爱校,学农爱农,强农兴农。因此,我坚持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模式”,自觉做到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对学生无私关爱。每当学生遇到困难,我也尽己所能帮助他们。曾经有1名学生生病住院,我立刻为学生交2万元押金,帮助她顺利渡过难关。有的研究生入学学费有困难,我帮助他们垫交学费,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2015年,我荣幸地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和“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2017年,又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这些荣誉激励我更加坚定地做好教学工作,坚守在三尺讲台,默默奉献。
以产业需求为使命 立志解决产业瓶颈问题
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兴农、科技强农是应有的使命和职责。针对目前果树产业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成本占果品生产成本高等问题,我发挥所长,积极培育适宜株型的优良品种,研发与之配套的省工高效栽培模式和技术体系。在河南特色果树种质资源的收集、创新与利用、果树新品种培育、生长发育调控与提质增效技术研发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优势和特色。先后集创新桃、葡萄、枣等果树资源1000余份,选育出适合轻简化栽培的桃、葡萄等果树新品种10余个,并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参加学术会议
这些科研成果的取得,与国家对科研人员的关心分不开,与国家经济发展后对科研的持续投入分不开。近年来,我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河南省科技攻关、国家林业局科技推广、郑州市都市农业产技术岗位首席专家等多个项目。我经常想,没有国家强盛的支持,我不可能得到这么多项目的支持,更不可能取得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科技服务造福一方百姓
在我的科研过程中,总是把理论与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为农民、为农村、为生产一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尽早摆脱贫困,致富奔小康。我想,这也许是我回报祖国的最佳方式。
我把解决中原地区果树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作为自身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培育的桃、枣、石榴、葡萄等新品种在多个省区市推广应用,加速推进了主要园艺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国审桃新品种“秋蜜红”“黄水蜜”和省审“秋甜”“秋硕”等已在全国23个县市推广栽种10万余亩。果树简约化栽培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升了中原地区园艺产业的生产水平,技术支撑获直接经济效益1亿元以上。
现场指导农民种植葡萄
参加河南电台“创富路上”节目,通过电波为农民送去“致富经”
田间地头就是最好的实验室,百姓致富就是我最大的心愿。结合新品种和实用技术推广工作,近年来,我主持河南省“三区”科技人才项目6项、河南省科普项目4项、河南省科技扶贫项目18项,参加河南省果树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对口服务累计超600人次,技术培训受众上万人次。记得在扶沟县冯老村,果农刘汉民因为技术不过关,种植的桃树生长缓慢、病虫害严重、果实稀小,眼看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就要付诸东流。听到消息,我二话没说,立即从郑州驱车赶到冯老村,实地查看,手把手的教他种植技术。刘汉民后来告诉我,自己是第一次种桃子,啥也不会,就是通过这种手把手的传授,才学会了花朵补救的妙招、了解了肥料施用的原理、知道了硫酸亚铁的神效、懂得了“单枝缩果”的必要,更掌握了果树种植关键环节——“剪枝”的要领和技巧。科技就是力量,2017年,刘汉民的鲜桃品质得到巨大提升,亩产也达到5000多斤,实现收入3万多元。而我看到自己的技术支持、自己的实用成果帮助大家解决了问题,也是从心里乐开了花。
时间如白驹过隙,飞速流逝。从山村的放牛娃到大学生、到大都市,从留校任教到一路成长、心系田野、科技服务,我没有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更没有忘记,正是祖国日益繁荣富强才使我快速成长,而我也将继续立足本职,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力量。
人物简介:郑先波,男,1977年生,河南信阳人,园艺学院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林业局科技推广项目、郑州市都市农业产技术岗位首席专家项目;参加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林业局948项目、河南省大宗水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项目等多项。主持审定‘玉美人’、‘豫农蜜香’等林木新品种4个,作为主要完成参与审定‘秋蜜红桃’、‘盘古香梨’等林木新品种9个,先后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厅级以上奖励3余项,编写教材著作8部,发表学术及教学论文50余篇。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供交流和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