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农大为进一步营造喜庆的氛围,凝聚全校师生奋进力量,充分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的教育作用,坚持小切口反映大时代、小故事反映大主题,特别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宣传报道活动,希冀以此讲好农大好故事,传播农大好声音。今天专题报道推出第十八期:《殷贵鸿:关于国庆节的五段记忆 见证祖国发展变化》。
1974年,是新中国成立25周年,这一年我出生在许昌市鄢陵县偏远农村。当时,鄢陵县是农业小县,人多地少,人民群众勉强温饱,县城狭小“两条小马路,一个十字街”,大部分乡镇农村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十分贫穷落后。
现如今我已步入不惑之年,从一个农村娃成为大学教授、博导。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兰南高速、永登高速、机西高速和郑合铁路、三洋铁路贯穿全境,四通八达、方便快捷,已成为“中国花木第一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长寿之乡”,一年一度的中国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已成为享誉全国的一张靓丽的特色名片;工业上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纺织箱包、装备制造、食品饮品、医用敷料和生物质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全县上下围绕“国际知名、国内领先、中原一流”目标,正致力打造国家健康养老示范区。回想40多年来,个人、家庭、生活、工作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变,所有的这一切都归功于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
青少年时期的殷贵鸿
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自己作为人民群众普通一员,感受颇深。
1979年建国30周年国庆节,那时自己刚刚5岁,还没有上学,参加我们生产大队组织的庆祝大会,穿的是哥哥姐姐们穿过的旧衣服,还打着补丁;早上吃的是红薯加工的窝窝头,啃时黑硬粘,饭后胃发酸;中午喝豆面面条,粗硬糙,没有一点油水;晚上吃蒸红薯、喝蒸红薯的水。一家九口人挤住在三间土坯房里,赶集走亲戚全靠双腿走路。
1989年建国40周年国庆节,那时自己15岁,已经上初中,参加我们学校组织的庆祝大会。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家种了10多亩棉花,养了5头黄牛,生活较为富裕,穿的是崭新的海军衫和大裆裤,一日三餐吃白面馒头还有青菜豆腐;住上了明亮宽敞的大瓦房,看上了13英寸的黑白电视;骑上了自己的“永久”牌自行车。
刚参加工作时期的殷贵鸿
1999年建国50周年国庆节,那是自己25岁,已经参加工作,同时正在我们学校上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参加我们学校组织的庆祝大会,观看澳门回归直播,穿西服打领带与同学在操场上拍照合影,晚上同学们一起在学校东门饭馆喝啤酒吃烩面,家里住三室两厅98平方米的房子,看的是28英寸的大彩电,买了崭新的“豪爵”牌摩托车。
2009年建国60周年国庆节,那时自己35岁,已获得博士学位,任小麦研究室主任10年,上午参加单位组织的庆祝大会,集体观看国庆阅兵,中午和全室同事一起在饭店吃饭,晚上我们全家人又去饭店聚餐祝贺,家里住三室两厅170平方米的房子,看的是50英寸的超薄大彩电,买了2辆电动自行车。
建国70周年国庆节,我即将45周岁了,已经调到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工作2年多了,住上了200平方米四室两厅的周转房,看着60英寸的超薄液晶大彩电,我们全家准备开着“现代”牌SUV去清明上河园转转,然后吃开封灌汤包。
殷贵鸿向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介绍科研进展
我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和教学工作,科研条件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发生了跨越式发展,从最初每年科研经费不到5万元到现在每年科研经费100万元,从最初简陋的“眼看、牙咬、尺子量、天平秤”到现在的精准的双单倍体育种、分子育种,从原来人工拉耧播种、人工割麦到现在的小区条播机机械播种、进口收割机收获小麦,从原来十年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系到现在每年育成200个小麦新品系,工作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70年风雨兼程,70年飞速发展,我们伟大祖国已迈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将实现,在这百年一遇的盛世,我刚刚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建国70周年纪念章,万分激动,倍感幸福。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5日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的重要指示精神,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殷贵鸿获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接受媒体采访
我常在想,到新中国成立80周年、90周年、100周年我分别是55岁、65岁、75岁,那时的是我会在干什么。距离新中国成立100周年,还有30年,我能做什么?
我想就是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立德树人,站好三尺讲台。以本为本,坚持给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改革教学教法,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精心传授自己的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和经验,坚定学生学农、爱农、支农的理想信念,练就强农兴农的过硬本领,努力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为国家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二是热爱科研,做好小麦育种。以小麦育种大师赵洪璋院士、庄巧生院士、李振声院士为楷模,挚爱小麦育种,围绕目前黄淮麦区存在急缺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的突出问题,带领小麦育种科研团队,刻苦钻研,拼搏创新,早日攻克抗赤霉病育种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出既抗赤霉病又高产优质的优异小麦新品种,育繁推加相结合,加速新品种推广应用步伐,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提供品种支撑。
三是扎根基层,深入田间地头。学习我校郭天财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送进千万家,经常走村入户,深入生产一线,发现、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指导农民群众科学种田,为脱贫攻坚提供科技支撑。
这就是我对未来工作的计划。我想,此前关于国庆节的五段记忆让我感受到到祖国快速发展所产生的伟大变化,感受到人民生活的富足安康。接下来,我还将见证更多的奇迹在中国发生,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为了这一天,我愿意埋头苦干,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进步之中,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个人简介:殷贵鸿,河南鄢陵人,河南农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农学院研究员,兼任河南省小麦种质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与生物反应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小麦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小麦专家组成员、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小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农科院和郑州大学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协第九次全代会代表,中共河南省第八次和第九次党代会党代表、第十一届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中长期培养对象等。主持国家863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22个项目,育成小麦新品种46个,育成品种累计推广3亿亩,新增粮食100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50亿元。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25项,发表论文60多篇,被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Theor Appl Genet、Mol Breeding等SCI收录10余篇,著作4部。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国务院特贴专家、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河南省优秀专家、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十大青年科技领军人物、河南省科技杰出青年、河南省创新争先奖状、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和庄巧生小麦研究突出贡献青年奖等称号。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供交流和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