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农大为进一步营造喜庆的氛围,凝聚全校师生奋进力量,充分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事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的教育作用,坚持小切口反映大时代、小故事反映大主题,特别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宣传报道活动,希冀以此讲好农大好故事,传播农大好声音。今天专题报道推出第十一期:《李胜利:教学科研“精耕细作” 我伴祖国共同成长》。
作为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作为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的高校教师,我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感受到了这几十年国家的发展和巨大变化。
一本教材,折射出祖国的飞速发展
上世纪九十代初,我们冬季餐桌上的蔬菜大多是萝卜、白菜,像黄瓜、番茄、辣椒这类的果类蔬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奢侈品。而现在一年四季任何时候,我们想吃什么样的蔬菜,都可以方便地从市场上购买到。这种巨大的变化,得益于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
在大学学习期间,还没有关于设施栽培的专门课程,只是在传统的《蔬菜栽培学》这本教材中有简短的一章,那个时候还叫“保护地栽培”,讲述的内容主要是一些风障、冷床、阳畦、塑料拱棚等简易的设施,这类设施在我们北方地区还无法进行果菜类蔬菜的越冬生产。2000年留校任教时,“保护地栽培”已经从《蔬菜栽培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主干专业课程,我拿到的第一本教材就叫《保护地栽培》,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和这一类较为高级的生产设施,可以在冬季进行蔬菜的生产。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的设施园艺事业也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我所使用的教材也由《保护地栽培》换成了《设施园艺学》。2009年的时候,我校成立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随着设施栽培内涵的不断深入和外延的扩展,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和植物工厂等又逐渐从设施园艺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课程。原来从国外引进的现代温室全部实现了国产化,设施管理的机械化、智能化也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回顾自己从上学到任教近三十年来《保护地栽培》这门教材的发展历程,由衷地为祖国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深深地自豪,为自己能亲身经历这一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无比地幸运。
任教之初的工作场景
解决难题,紧跟祖国发展的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共产党员的初心时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一名从事蔬菜产业的科技工作者,在工作的摸索和探索中,我也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初心:科技助力产业发展,通过科技进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蔬菜产品的不断需求。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如何满足消费者对冬季精细蔬菜的需求,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就是发展设施农业。为此,我们集中攻关,针对中原地区的气候特点,研发适合中原地区的设施类型。经过不懈努力,先后设计出黄淮海改良型日光温室、大跨度塑料大棚、ZG-01型钢结构日光温室、ZT-01型土墙结构日光温室和外覆盖大跨度塑料大棚等多种类型的设施。这些设施的研发成功和推广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原地区冬季无法进行果菜生产的问题,解决了冬季新鲜蔬菜的市场供应难题。
在扶沟县温室蔬菜生产基地
在解决冬季蔬菜供应问题之后,产品安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在省科技厅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在孙治强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团队又针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研发。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研制出了一套从品种选育、栽培管理、环境调控到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体系,相关成果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推广以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蔬菜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经过认真梳理,我们把优质化、轻简化、清洁化蔬菜生产作为科学研究的方向,优质化主要是满足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轻简化主要是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清洁化主要是实现田园的环境优美。
回顾我们科研的每一步,回顾一路走来攻克的一个个难关,团队每个阶段的重心都是围绕国家的大政方针,而这些大政方针真的是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共产党人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的根本宗旨。有幸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参与到这些有意义的事业中,我感到光荣而自豪。
面向未来,新的使命在召唤我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老百姓不光对四时蔬菜的持续供应有要求,而且对蔬菜是否有机无公害也有了更严格的要求。百姓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我和我的团队到豫西高海拔地区开展调研时发现该地区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十分适合夏季蔬菜生产。同时,我们了解到高山蔬菜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填补秋淡市场方面有重要的贡献,前景广阔。但由于当地技术落后、信息闭塞,同时受生产技术和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严重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和团队多次深入高山地区进行调研,积极与当地种植合作社沟通对接,开展技术推广与示范,针对高山蔬菜种植进行科技攻关。
在三门峡思瑞达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高山育苗研究
我深知,创新对产业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坚持每年帮助育苗企业引进3项新技术,逐步提升当地产业发展水平。根据当地的气候优势,我和团队率先提出了“适地育苗”理念,在夏季利用三门峡等高海拔地区气候冷凉的优势,大力发展夏秋季蔬菜集约化育苗。为解决高山蔬菜发展中的水资源制约问题,我和团队在番茄种植中又率先示范推广了水肥一体化技术,与传统灌溉方法相比,节水达40%以上,节肥达20%以上,优质果率提高了15%以上,其中越夏番茄发展到1000亩以上,亩效益1万元以上,带动了300多农户脱贫。依托这些研究成果,我和团队也熟悉了生产实际,受委托制定了河南省地方标准——河南省高山夏季番茄集约化育苗技术规程,为更多农户的增产增效提供了有益帮助。
我深知,服务大众要从小处着手。针对大部分农民缺乏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和应对措施的问题,我主动出击,在相关微信公众号及时公布我省主要蔬菜种植地区的中长期天气预警。2019年春节期间,河南省大部分地区遭遇不同强度降雪,威胁菜农的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心急如焚的我第一时间到温棚主要产区进行调研指导,撰写《降雪降温持续阴雨天温棚蔬菜应对措施》并及时发布,引导种植户及时调整种植计划,有效避免了因盲目种植造成的经济损失。那一刻,我觉得自己虽然只是做了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哪怕能够帮助到一户菜农,这就值得我倾尽全力去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在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中,我和团队始终不忘科技兴农、扶贫帮困的宗旨,长期站在“三农”一线。从三尺讲台,到山林田地,不断将高校的科技力量撒播到中原沃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给农业技术推广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我深知“绝不能躺在过去的成果簿上坐享其成,要有自己的‘绝活’,还要把‘绝活’送到田间地头”。我们在深入调研台前县相关情况后,有针对性地指导夹河乡建成占地200余亩的温棚蔬菜瓜果种植基地。目前,该基地已吸纳30多户贫困户直接参与种植,亩均年纯收益在2万元以上。基地的建成,还辐射带动了周边多个乡镇的贫困户发展优质瓜果产业,从而实现脱贫致富。看到贫困户挣到了钱,实现了脱贫的梦想,我和他们一样高兴。
向学校领导介绍台前园区建设情况
作为在祖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我是幸运的,从豫西的小山村走出,到成长为一名大学教授,是祖国培养了我。同时,我见证了在中囯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从发展到腾飞、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这一切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只有将个人奋斗融入祖国建设,不忘初心,无悔奉献,人生价值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实现!
这,就是我和我的祖国!
人物简介:李胜利,男,1975年11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蔬菜工厂化育苗和无土栽培方面的研究。系统研究了蔬菜集约化育苗的设备和生理基础,研发出水控温苗床和6种利用农业废弃物替代草炭的基质配方,制定了河南省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生产技术规程。主持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等项目,先后获得省科技进步贰等奖3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技术成果推广奖叁等奖1项。在《园艺学报》、《农业工程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3部。先后主讲本科生的《设施园艺学》、《无土栽培学》、《工厂化育苗》、《农业园区规划与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工厂化育苗专题》等课程。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供交流和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