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黄华
“我这6000多亩种子田虽然还没收获,但是已经收到种子经销商的定金近200万元,收割机手交的诚信金5万元,还有养殖企业交的秸秆押金3万元,这田里长的可是名副其实的‘三金’麦。”5月26日,西平县人和乡种粮大户丁军华说起自己的种子田,满脸笑容。
“前几天我们县农业农村局的农技推广研究员谢耀丽和他的团队连续几天都在麦田里搞测产,亩穗数达48万个,穗粒45粒、千粒重52克,亩产在650公斤以上,可以说今年的干旱天气,对我种植的小麦影响不大。”丁军华说,“能有这样的产量,得益于全面落实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增产措施。”
丁军华承包的土地属于砂姜黑土,土壤团粒大,紧实度较松,容易跑肥跑水,作为西平县老王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区,政府出资为农田打上了机井,配备了自走式灌溉设备,有了这些设施,丁军华的麦田先后浇了4遍水。
“每亩地浇水虽说有所花费,但是能增产50多公斤。”丁军华说。
除了及时浇水,丁军华的高产秘籍还包括在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指导支持下,通过增施有机肥和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土壤进行改良,使用大型农机深耕深翻,增加土壤的耕层,有效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播种时,我从黑龙江等地找来大型气吸式精播机,这种机械不但每亩地能省下5公斤多的种子,而且播种的深度均匀,保墒度高,达到‘一播全苗、苗齐苗壮’的效果。”丁军华说,“我计算过,用这种播种机不但能省下不少种子钱,每亩地还能增产15%—20%。”
从小麦长出幼苗到孕穗灌浆期间,丁军华的儿子丁科源的无人机队就成了麦田上空的常客。防虫、防病、喷施叶面肥……整个小麦生长季节,这些无人机作业次数达5次。
“虽然我的投入大,但是我的收入很可观。”丁军华说,“我这6000多亩地育有伟隆188、华伟305、郑麦136等4个小麦品种,早几天就被来自全国各地的种子经销商以每公斤4元的价格给预订了,由于我们的麦秸秆茎长无病害,加上我们的活秆成熟种植技术,还没等收割,秸秆都成了附近养殖场的抢手货,他们自己来地里打捆并拉走,每亩还得给我15元的秸秆钱,光秸秆一年收入就将近10万元。”
地头,身着迷彩服的人和乡乡长武彦峰走到丁军华身旁说:“老丁,收麦的时候通知我们一声,乡政府给你组织20名志愿者,帮你保障收割机和小麦运输车辆的道路畅通。”说话间,两人开始详细规划起机收和运输线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