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刘婷婷 赵博
“嗡——”
4月9日上午9时,豫南大地已然暖意融融,淮滨县马集镇郭集村的麦田上空,数架植保无人机似灵动飞鸟,转瞬驶向广袤麦海。
此时,河南优特计划优质小麦专项的“一喷三防”观摩会正在此地召开,现场人头攒动,农技专家、农机飞手、种粮大户们齐聚一堂,交流声、讨论声此起彼伏。
四月的中原大地,风里弥漫着麦子淡淡的清香,但也暗藏着病虫害侵袭的危机。
省农科院小麦所研究员方保停博士站在郭集村口路边,望着远处随风起伏的麦田解释道,豫南小麦比豫北早抽穗扬花一周以上,眼下豫南正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窗口期,这时候喷药,就像给小麦打预防针,再配上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好比喝上营养补品,能让小麦根系健壮、叶片厚实,光合作用强了,灌浆期才能攒足“粮食”。
作为小麦管理后期的核心环节,“一喷三防”如何护粮?方保停介绍说,“一喷三防”就是在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期,将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及生长调节剂科学混配,通过一次喷施、实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三重功效。
“拔节期决定成穗数,现在要拼的是穗粒数和千粒重——别小看每粒麦子1克的增重,折合到每亩就能增产20—30斤。”他给围拢过来的农户算起细账,相比传统多次喷药,“一喷三防”作业效率提升60%以上,“花一次功夫,解三个难题,性价比最高。”
农谚说,四月麦秆青,防病如用兵。“一喷三防”的核心在于“准”字。方保停说,全省小麦从南到北即将进入抽穗扬花期,首次防控最佳时机是扬花前后5—7天。若遇连阴雨,赤霉病高发风险剧增,需在首次用药后5—7天补喷第二次。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25年全国小麦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赤霉病等流行性病害在主产麦区重发风险高。作为全国小麦核心产区,河南南北麦区后期面临的挑战各有侧重:豫南赤霉病重发区,预防是“重中之重”,需在齐穗至扬花初期全面用药,做到“见花就打、雨前抢打”;豫北麦区则要警惕白粉病等病虫的“混合侵袭”,同时兼顾干热风预防,确保“一喷多防、一次到位”。
在小麦的生长周期中,除了病虫害的威胁,干旱、干热风以及倒伏等问题,同样是严峻挑战。对此,方保停给出详细方案:由于春季以来降雨较少,加之最近气温较高、小麦生长旺盛需水量多,部分麦田出现干旱甚至重旱,需注意及时灌水,降低干旱对小麦抽穗、开花、授粉的影响。灌浆水在开花后15天内结束,避开风雨前浇水、以防倒伏;成熟前半个月严禁大水漫灌、追肥,强筋小麦尤其禁灌“麦黄水”,防止品质下降。在干热风应对上,根据预警提前喷施叶面肥,有条件的地块采用滴灌、喷灌少量补水,避免大水漫灌。此外,后期一旦发生倒伏,切勿捆扶,可以喷施生长调节剂促进生长,同步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治。
从豫南淮河沿岸到豫北太行山下,四月的河南麦田里,“一喷三防”正随农时推进,为全省8500万亩小麦织起防护服。随后的数天,将有植保无人机穿梭轰鸣、小型喷雾机往来驰骋、农技人员悉心指导,绘就一幅幅美好科技护粮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