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郭明瑞)当前正值食用菌生产管理关键时期,为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4月1日,三门峡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应三门峡市陕州区甘棠街道邀请,组织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食用菌生产基地,开展“科技服务进菇棚”行动,为菇农提供“零距离”技术服务。
在陕州区甘棠街道大坪村食用菌生产基地,专家团队实地查看了菌棚温湿度调控、菌棒发菌、病虫害防治等情况。针对菇农提出的“春季温度波动大,如何稳定出菇”“羊肚菌出菇期催菇管理”等问题,专家表示,香菇发菌期管理要重点调控温度,白天棚温控制在18℃—22℃,夜间不低于10℃,避免高温导致烧菌,造成菌丝衰弱甚至坏袋现象发生。羊肚菌管理方面,针对基地存在的“出菇不均匀”“子实体畸形”等问题,专家建议,出菇期采用“微喷灌+遮阳网”组合,保持土壤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
为巩固技术服务成效,专家们提出长效举措:一是建立“专家工作站+合作社”结对机制,在重点乡镇设立科技服务点,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实现技术“传帮带”。二是推动产业链延伸,帮助菇农联系食品加工企业开发菌菇产品,提升附加值;结合周边露营基地探索“食用菌+旅游”模式,开发采摘体验项目。三是强化灾害应急能力,发放相关食用菌生产技术手册,建立“市—县—乡”三级预警响应体系,确保极端天气下食用菌生产安全和设施稳定。
“以前总凭经验种菇,现在专家教我们用先进技术种菇,菌袋污染率大大降低了!”大坪村的菇农们感慨地说。三门峡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王亚光表示:“春季管理是全年食用菌生产的‘黄金期’,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服务进菇棚’活动,以技术创新破解产业瓶颈,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