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曹相飞 丁需学 通讯员 王世超 张天然
2月24日清晨,阳光温柔地洒在宝丰县文峰街道薛潭村的田野上,村民陈改新正弯着腰,细心地将发酵好的有机肥均匀地喷洒在蒜苗间,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新的蒜香。
“这茬苗施足底肥,估摸着能挣个十来万元呢!”陈改新擦了擦额头的汗珠,黝黑的脸上漾起笑容。眼前这片50余亩生机勃勃的蒜田,不仅是他的“致富田”,更是薛潭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抹亮色。
3年前,这片土地还分散在20多户村民手中,零零散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如何让零散的“巴掌地”焕发生机?乡村振兴的东风吹来,为薛潭村带来了新的希望。
2022年,薛潭村“两委”积极响应政策,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整合出100亩连片耕地,并以优惠价格流转给陈改新50余亩。村里还帮忙打了4口灌溉井,铺设了水利设施,解决了旱季浇水的难题,昔日的“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聚宝盆”。
“头茬苗刚栽下的那晚,我紧张得在田埂上守到了凌晨3点。”回想起创业初期的忐忑,陈改新感慨万千。为了掌握种蒜技术,他特地前往中牟蒜区学习先进经验,还积极参加农业培训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今,他培育的蒜苗茎秆挺拔粗壮,蒜香浓郁,深受市场欢迎,周边的经销商都抢着提前下单。
蒜苗产业的兴旺不仅为陈改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也为薛潭村的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
正在田里施肥的村民李新芳算了一笔账:“土地流转后,每亩地能收到800元租金。我还在田里施肥、除草,每天还能挣80元,不用出远门就能挣钱,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随着蒜苗种植规模的扩大,薛潭村又流转了100余亩土地,积极发展其他特色产业。村集体每年增收超过15万元,这笔“共富资金”被用于修建产业路、安装太阳能路灯等基础设施,极大地改善了村里的人居环境。如今的薛潭村,道路宽阔平坦,夜晚灯火通明,村民们的幸福感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