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尹小剑 李振阳 通讯员 向宣垣 雷爽)3月21日,记者走进光山县罗陈乡青龙河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智能化育秧工厂,探寻现代农业发展的“智慧密码”。
踏入工厂,一幅极具科技感的现代农业画卷豁然展开:高达6米的循环运动式育秧苗床上,15层立体式育秧架层层叠叠、排列有序,宛如一座绿色的“摩天大楼”。机械臂仿若训练有素的工匠,代替农民进行作业,一旁的温湿度传感器时刻坚守岗位,敏锐捕捉环境数据变化,为秧苗营造最佳生长环境。在数字化的精心调控下,一盘盘嫩绿的秧苗正茁壮成长,展现出蓬勃生机。
“如今的育秧模式,如同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作业,高效且稳定。秧苗成活率稳稳突破95%,核算下来,每亩地能节省100多元成本。”合作社理事长刘正礼谈及育秧成果,满是自豪。这座占地15亩的“农业工厂”,正源源不断地将科技力量转化为春耕生产的强劲动力。
回溯往昔,露天育秧受天气制约严重。技术员陈广凤感慨:“过去露天育秧,完全要看老天爷的脸色。一旦遭遇倒春寒,一夜之间,整棚秧苗就可能被冻坏,一年的希望瞬间化为泡影。但现在截然不同,通过轻点中控大屏,水肥一体化系统即刻响应,移动式育苗盘沿着轨道有条不紊地流转。借助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我们构建起集温度、湿度、光照于一体的智能调节系统,轻松应对‘倒春寒’等恶劣天气。”
科技为农业发展带来的效益是全方位的。立体化种植模式将土地利用率提升至以往的20倍,机械臂播种效率较人工提升了30倍之多,育秧机器人流水线每日能完成2.4万盘的播种作业。信阳农林学院专家高度评价:“这种‘实验室+田间’的创新融合模式,不仅进一步降低了育秧成本,更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了坚实的科技根基。”
在成品秧苗区,一个个标注着“订单编号”的秧苗盘,见证着现代化农业服务体系的构建。通过统一种植品种、统一农资采购、统一技术标准等关键环节,同时配套测土配肥、无人机植保等10余项“田保姆”式贴心服务,合作社构建起“耕、种、管、收、储、销”全链条服务模式。这一社会化服务模式成效斐然,成功带动3200余农户融入产业链,生产成本降低15%,优质稻亩均增产10%。
如今,这座“农业工厂”的影响力不断拓展。220台(套)智能农机的投入使用,助力全程机械化覆盖率达到95%。从传统的“会种地”迈向智慧的“慧种地”,光山县正凭借科技的强大力量,重塑农业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