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时节,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的麦田,满目金黄。
“虽然去年种得晚,但你瞅着这麦子的成色,丰收不成问题。”6月2日,村民沈双义搓着手里的麦穗,信心十足。
在这儿种了几十年地的沈双义,并非一直这么自信,“以前种地总得看老天爷的脸色,没雨,麦子缺水;雨大,又担心积水”。
如今,这块曾经令人费神的麦田变成了“聪明田”。2020年,张市镇以每亩3100元的标准,建成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就这样,沈家村3200多亩地,实现“5G+”智慧农业全覆盖。
眼前,一排排节水灌溉喷头整齐排列;不远处,大型自走式喷灌机矗立田间……“单是浇地,就有6种备选模式。”沈双义说,“坐在家里点点手机,就把活干了。比以前大水漫灌,省了一半的钱!”
不仅如此,地头的物联网农业气象站、植物病菌孢子捕捉仪、“四情”监测系统等,尽显“科技范儿”。
“过去靠经验种田,现在‘用数据说话’。”这片智慧农田承建方河南瑞通集团负责人杨亚伟说,根据小麦生长周期的不同特点,利用这些设备,就能对虫情、苗情、墒情、灾情进行识别监测,经大数据分析后,为小麦的施肥、灌溉提供科学指导。
智慧农田悄然改变着乡亲们的种地方式。
“就说打药吧,十多年前,人们得背着喷雾器在地里边走边喷,一天下来,衣服都被浸透。后来,用上了电动喷雾器,慢慢地又变成了植保机。”沈双义感慨道。
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有了新的科技支撑。
“以前每年每亩土地流转费不到500元,现在达到950元。”沈家村党支部书记石长锁说,“不少人外出打工,每年能拿两份收入。”
节能增效,粮食生产基础更加稳固。
种粮大户陆爱东在示范区内流转了117亩地,“流转费虽然比普通耕地高,但风险低,管理成本低,产量有保障”。去年,在尉氏县小麦粮王争霸赛中,陆爱东以858公斤的亩产量刷新了县里小麦亩产纪录。
8年间,尉氏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从26万亩增加至95万亩,去年全县粮食总产76.9万吨,比2014年提高38.8%,农业生产能力和发展效益不断增加,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尉氏小麦”成功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自2020年开始,按照每亩投资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全省多地建设一大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河南正在探索以智慧农田建设撬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如果说尉氏的智慧农业是2.0版的话,那么,邓州的智慧农业正朝着3.0版迈进。
“驾驶室里没有驾驶员?”在邓州智慧农业中心,无人驾驶拖拉机正牵引着圆盘耙,在田野里“驰骋”。
首邑无人农场是该智慧农业中心首批入驻的项目之一。该农场负责人沈兴新说,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和AI智能算法,无人驾驶拖拉机可实现24小时精准作业,旋耕、犁地的效率比人工操作机械翻一番,大大减少了投入成本。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作为智慧农业的一种生产方式,无人驾驶农机具引领未来农业发展新方向。
从“聪明田”到“无人农场”,从智能监测小麦“四情”到无人拖拉机“驰骋”田野,“硬核”科技让“三夏”生产充满魅力。
“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坐在办公室吹着空调,就把地种了。”身处其中的农户们十分欣喜,在外观望的资本纷纷回流。智慧农业正成为加快农业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农业,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正成为越来越有吸引力的职业。(记者 刘晓阳)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供交流和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