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农村信息港欢迎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智慧农业>基础理论
智慧农业开启物联网生产模式
来源:农业网 2020-12-08 作者:admin 点击量: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技术的日趋成熟,智慧农业已经成为打破传统农业弊端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这种通过物联网技术开启的智慧风暴,让农业实现了“环境可测、生产可控、质量可溯”的目标。然而在其蓬勃发展的路途中,如何解决遇到的瓶颈也至关重要。
  三大系统
  农业专家智能系统
  以开发利用智能专家系统为先导,对气候、土壤、水质等环境数据的分析研判,系统规划园区分布、合理选配农产品种,科学指导生态轮作。
  农业生产物联控制系统
  通过各种无线传感器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及农产品的生长状况等信息,远程监控生产环境,按照农产品生长的各项指标要求,进行控制。
  有机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
  通过在生产(加工)环节给农产品本身或货运包装中加装RFID电子标签,并在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不断添加、更新信息,从而搭建有机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
  发展现状
  政策
  通过最新发布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透露,物联网技术有望在农业部确定的20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获得农业部和财政部资金补贴。并先行先试重点开展3G、物联网、传感网、机器人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该区域的先行先试,推进资源管理、农情监测预警、农机调度等信息化的试验示范工作,完善运营机制与模式。
  技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目前,RFID电子标签、远程监控系统、无线传感器监测、二维码等技术日趋成熟,并逐步应用到了智慧农业建设中,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效率、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快了智慧农业的建设步伐。
  应用
  目前,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采集农业生产信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准确地确定发生问题的位置,使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并可远程控制。
  问题&解决
  资金制约严重
  目前我国还没有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量化放在经济指标上,并且由于前期投入大,周期回报长,在农业整体比较效益低、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的情况下,很多物联网设备因价格偏高很难大面积推广。
  解决:加大农业信息化的贴补制度,加快推动将农业物联网相关产品和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以此鼓励电信运营商、IT涉农企业、科研院校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合力推进农业物联网发展。
  农用传感器缺乏
  目前我国农用传感器种类不到世界的10%,国产化率低、缺乏市场规模效应。并且国产传感器性能不够稳定,使得监测数据不够准确,经常需要校正,而且器材寿命短。
  解决:要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并重。提升农业物联网的自主创新能力,难度大的技术要加快引进吸收,短平快的技术要自主研发,把传感器转换成低成本、便携式的仪器设备,通过单项技术突破与集成应用并举,加快技术研发应用步伐。
  设备不接“地气”
  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设备主要产自高校院所的实验室,概念性产品多,实际产业化率不高,且实验室理论研究与农业实际应用差异较大。
  解决:物联网发展应用应突出重点,要优先从基础好、规模化程度高的行业入手。并应在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生产过程精细管理、农产品与食品安全监控系统等领域优先发展。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供交流和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