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2021年全国小麦春季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8亿亩次,重于上年。其中,小麦条锈病全国发生面积6000万亩,小麦赤霉病全国发生面积9000万亩,蚜虫全国发生面积2亿亩次。为加强防控技术指导,有效控制重大病虫危害,确保小麦稳产增收,特制订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蚜虫等重大病虫,兼顾茎基腐病等新上升病虫和纹枯病、白粉病、吸浆虫等常发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5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4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90%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高产创建示范片、绿色防控示范区实现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全覆盖。
二、防控策略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原则,抓住重点地区、重大病虫、关键时期,实施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实现科学防控、农药减量控害,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安全。
三、防控区域
(一)华北麦区。主要包括河北的长城以南,山西中部和东南部,北京、天津两市。以麦蚜、吸浆虫为主,兼顾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叶锈病、麦蜘蛛等。
(二)黄淮麦区。主要包括山东全部,河南大部、河北中南部、江苏及安徽两省淮北地区、陕西关中平原地区、山西西南部等。以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麦蚜、吸浆虫为主,兼顾茎基腐病、叶锈病、麦蜘蛛和粘虫。
(三)长江中下游麦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各省大部,上海、浙江全部以及河南信阳、南阳地区。以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麦蚜为重点,兼顾麦蜘蛛、茎基腐病。
(四)西北麦区。主要包括甘肃、宁夏、新疆和内蒙古西部及青海东部部分地区。以小麦条锈病、吸浆虫为主,兼顾小麦白粉病、麦蚜、麦蜘蛛。
(五)西南麦区。包括贵州、四川、云南大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以及湖北西部。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为主,兼顾小麦赤霉病、麦蚜和麦蜘蛛,关注草地贪夜蛾可能造成的危害。
四、防控措施
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主攻对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兼顾,综合防治。
(一)返青拔节期。以防治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为重点,挑治苗期蚜虫和麦蜘蛛。
对小麦条锈病,要加强病情监测,实施分区防治。西南、汉水流域和河南南部、甘肃陇南等主要冬繁区及陕西关中西部越冬区,要狠治发病田块,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治策略,减少菌源外传,阻止向黄淮和华北麦区扩散蔓延。在越夏区,春季遮盖转主寄主小檗四周的麦秸堆,控制条锈菌有性生殖,降低病菌毒性变异速率。黄淮春季流行区,坚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丙唑·戊唑醇等。
当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可选用戊唑醇、丙环唑、烯唑醇、噻呋酰胺、井冈霉素、多抗霉素、木霉菌、井冈·蜡芽菌等进行防治。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区,由于登记在茎基腐病上的农药较少,可选用氟唑菌酰羟胺、噻呋酰胺、氰烯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嘧菌酯·丙环唑、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等防治镰刀菌的药剂防治。要注意加大水量将药液喷淋在麦株茎基部,以确保防治效果。麦蜘蛛早期可通过保护利用天敌控制,当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达200头以上时,即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马拉·辛硫磷、联苯·三唑磷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通过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农业措施,降低田间虫量。苗期蚜虫当蚜量达到百株500头以上时,应进行重点挑治。
(二)抽穗扬花期。以预防小麦赤霉病、控制吸浆虫为主,兼顾锈病、白粉病。
对长江中下游和黄淮等小麦赤霉病常年流行区,要在加强健身栽培的基础上,抓住小麦抽穗扬花关键时期,见花打药,主动预防,遏制病害流行。对高感品种,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如天气预报有阴雨、结露和多雾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破口期;药剂品种可选用氰烯菌酯、咪鲜胺、戊唑醇、氟环唑、枯草芽孢杆菌、井冈·蜡芽菌等;在赤霉病重发区,可选用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唑·戊唑醇、氰烯菌酯·戊唑醇等新药,要保证足够的农药有效成分使用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遇适合病害流行的连续阴雨天气,应隔5—7天再用药防治1—2次,以确保防治效果。对多菌灵抗性高的地区,应停止使用苯丙咪唑类药剂,提倡轮换用药和混合用药。赤霉病偶发区,可结合其他病虫防治,在抽穗扬花期进行兼治。
对小麦吸浆虫,应重点做好抽穗期的成虫防治。在孕穗初期当早晨或傍晚手扒麦垄看到1—2头成虫在飞时,应及时选用辛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虫啉、呋虫胺等在小麦上登记的杀虫剂进行防治,重发区间隔3天连续用药2次,以确保效果。
此期还应继续加强小麦条锈病查治,延缓扩散蔓延,减轻田间危害程度。对小麦白粉病可以结合防治条锈病、赤霉病进行兼治,或当田间病叶率达10%时,选用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氟环唑、戊唑醇等进行防治,严重发生田,应隔7—10天再喷1次。
(三)灌浆成熟期。重点防控麦穗蚜及中后期多种病害,提倡综合用药,达到一喷多效。
当田间百穗蚜量达800头以上,益害比(天敌:蚜虫)低于1:150时,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氟啶虫胺腈、抗蚜威、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耳霉菌等药剂喷雾防治。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释放蚜茧蜂等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当穗期病害仍需防治时,可结合小麦“一喷三防”,实施杀虫剂、杀菌剂和生长调节剂等科学混用,综合控制。中后期“一喷三防”常用杀虫剂有,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抗蚜威、苦参碱等。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常用杀菌剂有,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环唑、甲基硫菌灵、氰烯菌酯、蜡质芽孢杆菌、井冈霉素、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唑·戊唑醇、丙硫·戊唑醇、氰烯·戊唑醇等。同时,结合小麦中后期和长势可选用免疫诱抗剂、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等促进灌浆成熟,防止早衰。
五、农药科学使用注意事项
(一)农药用量准确。要按具体农药品种使用说明操作,确保准确用药,各计各量,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用药量。
(二)科学混配农药。配制可湿性粉剂农药时,一定要先用少量水溶解后再倒入施药器械内搅拌均匀,以免药液不匀导致药害。
(三)选择施药时间。小麦扬花期施药应避开授粉时间,同时应避免高温暴晒情况下施药,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补施。
(四)禁用高毒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其复配制剂。要根据病虫害发生实际情况,优先选择环境友好型适用农药,采取科学配方,进行防治。
(五)遵守操作规程。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安全防护,防止中毒。
(六)使用合格农药。购买农药要做到选购三证齐全、取得登记的产品,拒绝使用不合格产品,以免影响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