荞麦生育期短,适宜范围广,能在较短的生产季节获得较高产量,是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的常规粮食作物。为指导南方地区洪涝灾后及时恢复生产,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提出了改种荞麦生产技术意见。
(一)精细整地。选择有机质丰富、结构良好、养分充足、保水能力强、通气性良好的地块。在土壤干后整地,砍草清园、旋耕并打行沟,地块中央和边缘需开排水沟,以防积水涝害。
(二)精准播种。荞麦最适萌发温度15—28℃,应在充分考虑授粉期避开28℃以上高温等不利气候情况下,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安排播种,切忌低温强雨播种。条播的行距33厘米左右,播深4—5厘米,苦荞播量2.5—3公斤/亩,甜荞播量3—4公斤/亩,每亩折合留苗8万—9万株。肥料均匀撒施于开好的备播条带沟面上,播种施肥完成后及时耙土覆盖。可在播后于空隙处漫灌浇水,首次浇水需要浇透土地,但是不宜引起发芽处土壤板结。播后若有降雨,则不需浇水。
(三)科学田管。防旱防涝,播后遇干旱及时镇压,土颗粒要整碎,压实土壤,减少空隙,使土壤耕作层上虚下实,以利发芽出苗。降水较多时,及时排水;地表板结时,宜轻耙破土,以不损伤幼苗为度;光照较强时,根系附近湿润即可不浇水、反之浇水。中耕除草、追肥,在第4片真叶出现后中耕,铲除杂草,间苗,去掉弱苗、多余苗;若初花期植株高度不足0.3米,可追施氮肥。化控,以籽粒收获为目的,为防徒长倒伏需进行化控;以收获植株为目的,不需化控。
(四)防控病虫。注意立枯病、轮纹病、地下害虫等病虫害防治。防治时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应综合采取田间清洁,加强管理,温汤浸种,轮作倒茬,药剂防治等措施。提倡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五)适时收获。植株80%以上呈现本品种成熟种子固有颜色时,为适宜收获期。收获方法以割为主,可使用机器割或人工割。割倒后可用小功率水稻脱粒机进行脱粒。一般要求当天割当天脱粒。收获的种子应及时晒干、除杂。当水分低于13%时,可保存于冷凉干燥的容器中。有条件的可真空包装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