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尹小剑 李振阳 通讯员 吴德春 何婷)秋日的白露河畔,千亩芡实(别名鸡头米)塘如翠玉铺展。9月11日,固始县杨集乡张营村种植户正在采收芡实,镰刀起落间,紫红色刺苞跃出水面。这片曾因水涝撂荒的洼地,如今因种植芡实变身“聚宝盆”,杨集乡5500亩芡实年产值超2400万元,带动500多家农户户均增收5万元。
面对白露河沿岸易涝的难题,近年来,杨集乡以“水域生态适配”为思路,引导6家专业合作社和47户种植大户规模流转洼地,建立“合作社供苗+农户管护”联营机制,推广“苏芡1号”抗病品种,配套无人机植保和鱼芡共生立体种养模式,实现亩产提升35%。在张营村2100亩集中种植区中,有45%是由过去“十年九淹”的低产田改造而来。
为提高芡实附加值,杨集乡通过招商扶持、资金奖补等方式,推动合作社和大户建设现代化加工生产线,涵盖分拣、剥壳、漂洗、包装等多环节,优质芡实持续吸引周边客商前来采购。“我每年都从潢川来张营收购鸡头米,这里的产品质量好,价格也公道。”客商王新刚说。
从“涝洼包袱”到“致富源泉”,小小芡实已成为杨集乡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水中的鸡头米,正变成造福一方的“金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