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李萌萌 通讯员田琪)“这款八宝葫芦是《西游记》里宝葫芦的原型。”9月1日,在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朱家沟村村民朱小永家的葫芦地里,朱小永拿着手机给直播间里的客户介绍文玩葫芦,藤蔓上有标签的葫芦已经被客户预订。
两年前,朱小永在外游玩时第一次接触到文玩葫芦,这些葫芦千奇百怪的形态和可观的市场价值瞬间吸引了他。回来后,他将丘陵上靠天吃饭的地块修整出4亩地,开始尝试种植文玩葫芦。
朱小永告诉记者,文玩葫芦种植技术要求高,对造型、皮质、品相都有严苛要求。他先后到多地考察学习,还通过网络自学,潜心钻研,已经掌握了全套种植技术,引进了莲花头、油锤等8个品种。他还创新采用网兜保护等精细化管理方法,像呵护孩子一样照料每一个葫芦,成功培育出形态各异、纹理优美的优质葫芦,有个长1.5米、重120斤的“葫芦王”在网上卖了1.28万元。
如何让深山里的“宝贝”走出去,朱小永有自己的办法。他紧跟时代潮流,通过直播平台向天南地北的网友实时展示葫芦的生长过程、纹理与造型。这种直观透明的销售方式迅速吸引了大量文玩爱好者,订单纷至沓来,许多葫芦还未成熟就被预订。
朱小永还鼓励学习美术的儿子在葫芦上练手作画,文玩葫芦与艺术结合,身价倍增、圈粉不断。
种植文玩葫芦,朱小永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家乡的土地种植农作物产量不高,有些土地撂荒了,文玩葫芦种植优势明显、储存时间长,并且越放越有价值。”朱小永说,他愿意为想种植这种葫芦的乡亲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