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黄红立 通讯员 孙存存
10年前,嵩县九皋镇宋王坪村村集体收入为零,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10年来,该村靠种红薯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路。
如今,村民安居乐业,村集体年收入60多万元,成了令人羡慕的富裕村。
“这些变化全靠嵩县县委组织部的帮扶!”6月24日,宋王坪村党支部书记桑俊峰感慨地说。
宋王坪村祖祖辈辈有种植红薯的传统,但因产量不高,产值一直提不上去,加上村里缺乏集体经济,村民常年处于贫困状态,该村曾是洛阳市66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之一。
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后,嵩县县委组织部开始帮扶宋王坪村,选派杨小玉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至今。
2018年,宋王坪村成立民达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种植红薯。2019年,嵩县县委组织部牵头促成该村与河南科技大学和洛阳市红薯产业协会开展深度合作,引进原种红薯苗,以科技赋能,锤炼“自给+外销”双供给能力。
2021年2月,该村注册了“九皋蜜薯”红薯商标,并建立了“三金”(即村民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租金,务工领取薪金,年底再享受分红)利益叠加联结机制。合作社将红薯产业每年收益的50%投入产业发展,30%用于村民务工分红,剩余20%则作为村集体收益,这样的模式确保了村民、合作社和村集体都能获得收益,实现了村民与村集体的双赢。2022年1月,宋王坪村举办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分红大会,向全村165位村民,发放“三金”50万元。
如今,宋王坪村建成集中连片1200亩脱毒红薯产业基地,有23个育苗大棚,每年可培育800万棵新品种优质红薯种苗……村民们富了起来,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也越来越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