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李燕 见习记者 陈炫羽 通讯员 夏天 张壮伟
5月8日清晨,夏邑县太平镇太平西村曹庄自然村村民李德立已经忙活开了,在4个甜瓜大棚里,他猫着腰挨个给大棚通风。不一会儿,帮忙的乡亲们陆续赶来,大棚里很快响起此起彼伏的劳作声。
钻进李德立的瓜棚,清甜的果香扑鼻而来。随手摘下一个白胖的甜瓜,咬开脆生生的瓜皮,汁水在舌尖爆开,甜味直达嗓子眼。“俺这儿的瓜,用的是农家肥,加上昼夜温差大,能不甜吗?”李德立笑着说。
在太平镇北黄楼村,嘉禾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更是热火朝天。合作社负责人刘梅戴着老花镜认真核对收瓜记录;村民骑着电动三轮车载着刚摘的甜瓜排起长队,分拣、称重、装箱……“浙江台州的老客户每年都来,说我们的瓜上市后,其他瓜都‘失色’了!”刘梅嗓门亮堂,“不过咱有规矩,不熟的瓜坚决不装车,砸了招牌可不行!”眼下正是收购旺季,合作社每天外销甜瓜2.5万公斤,冷链车一辆接一辆往南方跑。
出县城,往东20公里,北岭镇卢集村的西瓜种植基地里,墨绿的瓜藤下藏着圆滚滚的“宝贝”。种植户卢玉详掀开大棚帘子,油亮的西瓜泛着水光。“上月中旬就开摘了!”他拍着西瓜得意地说,“皮薄、沙瓤、汁多,地头直接装车发往全国各地。3亩大棚能挣3万多元!”
北岭镇党委书记祝振志掰着指头算起产业账:全镇流转土地4.2万亩,2.8万亩大棚西瓜、青椒,1.2万亩优质葡萄,8个20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园区,还有1个千亩“巨无霸”园区。“我们依托‘村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特色产业,把北岭做成了全国十亿元镇!”祝振志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在车站镇秦楼村,白墙灰瓦的农舍间,一排排大棚整齐列队。“以前出门两脚泥,现在水泥路修到大棚边!”村民李大姐抱着刚摘的黄瓜往合作社送,“俺村种了2300多亩富硒蔬菜,黄瓜、番茄、辣椒样样不愁卖,人均年收入都突破5万元了!”
郭店镇何集村产业更是“多点开花”。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安带着记者看村里的变压器:“以前只有1台小变压器,现在有10台大功率变压器!为啥?木业、西瓜、蛋鸭、食品加工‘四大产业’同时发力,用电量大得很!”2023年和2024年,何集村纳税超过了200万元,连续两年荣获“商丘市产业兴旺村”等称号。
“产业就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夏邑县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深挖生态、富硒、有机特色,把‘土特产’做成大文章。你看,甜瓜香、西瓜甜、蔬菜鲜、木业兴,乡亲们的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瓜果飘香的季节里,夏邑乡村振兴的故事仍在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