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宋广军 通讯员 刘艳红
“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对于我们这个有山不高、有水不多、有地不肥的浅山村来说,发展方向一下子就明确了!”3月7日,禹州市方岗镇东炉村党支部书记文明举激动地说。
作为一个地处角子山、大禹山脚下和兰河岸边的小山村,东炉村多年来的传统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缓慢现状,让文明举压力巨大。这些年,他主动动员在外创业人士回村,做好“土特产”文章,激活新型农业。村党支部广泛动员农民流转土地,帮助村民段重阳、焦国梁、段超峰、葛松阳、刘姄池等分别创办了生姜、中药材、水果、大棚蔬菜等特色作物种植园,带动村民就近就业。
今年东炉村如何发展?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后,文明举信心满满:“全村有1800多亩土地,流转种植各类苗木1100多亩,剩余的700多亩耕地力争全部流转起来发展‘土特产’种植。焦国梁、刘姄池的半夏、白芍、丹参、防风、板蓝根等中药材种植,段超峰的葡萄、水蜜桃、李子等绿色无公害水果种植,葛松阳的大棚蔬菜种植,都要提高品质和效益,拉长特色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文明举今年引种了20亩辣根、20亩芋头。目前辣根已经土下萌芽,再过半个月就可拱出地面。“辣根长成后磨成芥末膏,大部分能出口到日本、韩国等,用作生鱼片、料理等食材的佐餐配料,前景和效益都很好。辣根和芋头试种成功后,我们将在全村推广,让土地收益一亩顶几亩,实现群众腰包鼓、集体经济强。”文明举充满希望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