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刘婷婷
3月5日早晨,新乡县七里营镇的麦田笼罩着一层薄雾。
永昌家庭农场负责人马有永蹲在田埂上,用指尖轻轻拨开麦苗叶片,露水顺着他的指缝滴进泥土里。“这苗儿根茎很壮实!”他抬头望着远处驶来的车辆,眼睛忽然亮了起来: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专家团、新乡县农技推广站及河南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农技处带着“科技礼包”,奔着他这5000亩麦田会诊来了。
这样的场景,在中原大地的春耕时节已成寻常。为积极响应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助力河南省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在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河南农业大学携手多地农业农村局,共同探索开展“基层农技站+科技小院”的“校地协同 站院联建”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该模式依托科技小院,让师生扎根生产一线,将实验室搬到田间,打破科研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界限,充分整合高校强大的科研优势与地方丰富的实践优势,双方携手组建专业团队,以服务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宗旨,聚焦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创新,探寻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校地协作重构农技推广体系新路径,致力于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叶教授,您快瞅瞅这墒情咋样!”马有永三步并作两步迎上去,鞋底还有新鲜的泥块。“在返青期,我们每亩追施了30斤尿素,前两天的雨雪天气又给土壤增了墒。”马有永向专家团队介绍承包的小麦田间管理情况。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叶优良俯身拔起一株小麦,仔细端详一番后说:“湿度刚好,不过还得加强肥水管理。”
当日下午3时,一场热闹的种粮大户培训会在获嘉县一麦田边拉开帷幕,20多名种粮大户将叶优良教授和获嘉县土肥站站长王庆安围在中央,纷纷抛出关于田间管理的各类问题。
在获嘉县黄堤镇张翟庄村,源丰合作社负责人张志刚对科技助农有着深刻的体会。他承包300多亩地种植小麦,积极尝试运用农业新技术。
“以前种地全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如今不一样了,有了科技撑腰,种地轻松多了。”张志刚兴致勃勃地分享滴灌技术带来的显著成效,去年,在施肥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小麦每亩增产150斤,玉米每亩增产300多斤。“科技不仅帮俺提高了产量,还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俺种地信心更足了!”张志刚说。
在获嘉县照镜镇,家庭农场负责人沈增成提前半小时赶到培训会现场。他承包了280多亩地种植小麦,密切关注着农业科技发展动态。“我们农民最渴望的就是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持!希望这样的活动多多开展,让更多先进科技走进田间地头,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产量和效益。”
叶优良介绍,“校地协同 站院联建”项目意义非凡,一方面为农户送去精准技术指导,切实解决他们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另一方面,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深入田间地头,能更直观、更真切地了解农户的实际需求,根据农业生产问题做科研更有针对性,更有助于将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据了解,此次“校地协同 站院联建”农技推广活动组织了20多人的服务团队,分为两个小组,持续5天时间,服务对象覆盖12个乡镇,计划走访新乡县、获嘉县200亩以上80名左右种植大户,后期将持续跟踪指导。
“此次活动是校地协作的一次成功实践,为小麦春季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我们将继续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推动科技助农落地生根,为粮食产能提升贡献力量。”王庆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