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巴富强
“轰、轰、轰……”2月15日,在西华县枣花面业生产车间,只闻机器响,不见人奔忙。工作人员只需输入面粉配料比,200多根粉管便开始自动搭配,经过精选、配麦、研磨、提取等一系列工序,机器在电脑控制下,把一粒粒小麦变成一袋袋面粉。馒头粉、面条粉、饺子粉、面包粉、辣条粉……你想做成什么食品,它都能量身定做成什么专用面粉。
“小麦是宝贵的原料,如何延伸小麦产业链条,把一粒粒小麦吃干榨净,增加收入,是公司一直想做的事情。”枣花面业有限公司副经理林新宾告诉记者。
30多年来,枣花面业一直致力于全产业链条式发展,形成了集小麦种植、仓储物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科技研发、废水处理、清洁能源利用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科技创新,枣花面业赢得了知名企业的信赖,成为双汇集团、康师傅集团、旺旺集团等食品企业的核心供应商,产品出口到韩国、荷兰等国家,年创汇2000万美元。
走进郸城县开发区盛元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一台台高速运转的自动化机械设备有序排列,车间全部实现智能化、自动化控制,小麦面粉经过全自动化搅拌、成型、醒发、烘烤、冷却、切片等环节后,很快就新鲜出炉进入市场。该公司副经理黄申告诉记者:“我们的食品加工厂依托本地丰富的小麦资源,强化科技创新能力,落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结合周口国家农高区发展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结构布局,入驻周口国家农高区公共科研实验室,并与江南大学等高校合作,相继研发多形态、多口味的面包产品,提升小麦附加值。”
周口市面粉加工企业有250多家,其中日处理500吨以上的企业有20多家,年粮食加工能力达1000万吨,形成了以五得利、正星、枣花等企业为龙头的小麦加工集群。同时,组建了4个省级小麦加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并通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网络化服务体系、精深化加工链条、品牌化销售渠道,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新模式。
周口地处黄淮平原腹地,耕地面积1286万亩,是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市,全市常年小麦种植面积1100万亩,连续7年小麦总产超过110亿斤,约占全省的六分之一,约占全国的二十五分之一,被誉为“中原粮仓”。
“周口的周麦系列品种以高产稳产闻名全国,规模优势、仓储优势、加工优势、科研优势及交通优势,带动了全市食品、饲料、运输、养殖、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小麦找到了出路。同时,市有关部门积极鼓励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既减少了农民种植的盲目性,降低了市场风险,又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来源,拉长了产业链条,加快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步伐。”周口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邓海先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