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广军 通讯员 李晓宇 姚静娴
眼下,正是冬季蔬菜抢“鲜”上市的好时节。连日来,许昌市建安区的种植户们加紧采收、装运蔬菜,保障冬季蔬菜市场供应,丰富市民“菜篮子”。
2024年12月26日,记者走进灵井镇郝庄村产业园蔬菜大棚,连片的蒜苗映入眼帘,一株株蒜苗青翠欲滴,长势旺盛。工人们正在松土、割蒜苗,再将蒜苗整理成捆,码好、装筐。
“我们总共有10个大棚,现在种植的12亩蒜苗和3亩芹菜都已到了收获期,咱的红根蒜苗全程绿色种植,不仅口感好,而且味道鲜美,产品供不应求。”产业园负责人宋雪芹介绍说,目前蒜苗批发价格每斤1.7元,芹菜每斤0.8元,基本和往年持平,每亩产值将近1.2万元。
据了解,郝庄村产业园的大棚均为钢架薄膜结构的智能温室大棚,即使到了冬季,棚内温度也能维持在5℃至20℃,加上采取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技术,蔬菜仍能正常生长。目前,该产业园每天都在积极做好蔬菜管理、产销对接、市场供应,全力加快成熟蔬菜的抢收进度。
位于张潘镇盆李北村的秋实农业种养综合体项目基地里,同样是一派忙碌景象。占地2000多亩的基地里,一座座大棚整齐划一,一垄垄草莓长势正旺。秋实农业负责人尹得山告诉记者,该基地目前主要种植的有“华硕”“奶油”“蓝色妖姬”等高品质草莓,价格高的时候每斤可以卖到60元。
草莓需要人工采摘挑选,每到草莓栽种、管护、采摘时期,附近村民都会来这里打工,草莓种植已带动周边6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摘果包装都是简单的手工活儿,只要肯干,每个月拿2000块钱不成问题,离家近还能照顾小孩,可方便了。”村民张向娜一边熟练地包装着草莓一边说。
近年来,该种养综合体项目基地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丰富蔬菜种植品种的同时,积极采用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促进蔬菜生产扩面增量、提质增效和品牌打造。基地培养的水果萝卜亩产可达2万斤左右,有机白菜亩产可达1万斤,采摘期一直延续到次年2月。
据尹得山介绍,该基地全部安装了滴灌设备,使用的有机肥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还有专业的拖拉机队和植保无人机,种出来的蔬菜不仅品质有保证,产量也大幅提升。
因地制宜发展塑料大棚,推行错峰上市,提高设施保供能力,鼓励集约化养殖,推动水肥一体化……在建安区,设施农业正成为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