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农村信息港欢迎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信息港要闻
“要让农民用好种子、好技术种出好粮食”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2021-05-31 作者:admin 点击量: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史晓琪

  万亩麦田金浪翻滚,沉甸甸的麦穗带来丰收的喜悦。

  5月27日,阳光炫目,气温高达三十多度。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里,前来参加河南农业大学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会的领导、专家、企业代表、农户汗湿衣衫但都兴致勃勃,这些长势喜人的小麦新品种,不光让乡亲们尝到少花钱多打粮的甜头,也将为乡村振兴再次贡献农大金种子的力量。

  一次集中展示:6个河南农大小麦新品种丰收在望

  “这次展示的河南农大小麦新品种有6个:豫农186、豫农804、豫农908、豫农516、豫农607、鑫华麦818;5项新技术是:北斗导航全天候智能播种与收获技术;基于‘星-天-地’苗情智能检测与精确诊断技术;基于物联网的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无人机精确施肥与绿色植保技术;‘品种-管理-收获-烘干-储藏-加工’全产业链提质增效技术。”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康相涛介绍。

  “豫农804节水节肥耐后期高温,别的品种浇三次水,我们浇两次就跟它产量差不多,去年安徽天气干旱,这个品种没浇一次水,产量过千斤……”“豫农908把6种传统育种技术和现代育种技术全用上,丰年会高产,灾年不减产……”“豫农607冬抗寒春耐霜,别的品种倒伏时,它风景这边独好……”河南农业大学的育种专家们提起自己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就像说起了自己的孩子,饱含着感情。

  这次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田间现场观摩会是河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栽培最新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落实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河南省科技厅签署的《“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合作备忘录》的具体行动。

  一个共同目标: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农兴农 

  河南农业大学建有“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际和国家研究平台,国家玉米改良(郑州)分中心等89个省部级研究平台。长期以来,学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集合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之路,在服务三农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口市是河南第一产粮大市,商水县自2019年以来,投资1.5亿元,突出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效益利用,广泛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打造了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初步实现了农业产业现代化,实现了从多打粮到多打优质粮,从三产融合到品牌强农的转变。

  河南农业大学与周口市人民政府协同创新、密切合作,以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为基础,按照“100+N”体系有关要求,构建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科技、人才和服务优势,积极承担重点科研专项,聚焦瓶颈和卡脖子问题,开展科技协同攻关,满足地方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成果转化、科技下乡、人才下沉等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机制,打造品牌化地方特色产业链经济,助推商水县经济实力综合提升。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抓住观察小麦品种特性的最佳时节,我们举办了这次观摩会。这喜人的丰收景象,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结出的果实。我们要继续密切合作,争取打造出粮食生产现代化的样板、粮食绿色生产的样板,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展现新作为。”著名小麦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

  一个不懈追求: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种子被称为农业“芯片”。加大种业创新是中国抢占国际种业科技制高点的迫切要求,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的现实需要。

  “实现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我们还要继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小麦新品种研发选育,助力我省小麦转型升级。”“高校科研人员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好种子、好技术种出好粮食。”观摩会上,专家教授纷纷表示。 

  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介晓磊教授用四组关键词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期待。

  “丰产、丰收、丰民。这一望无际的麦田、这饱满的麦穗真是喜人,小麦丰产、丰收在望,河南农业大学会坚持‘厚生丰民’精神,把更多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良种、良法、良田。我们要多培育良种,通过科学现代先进的农业科技,建设高标准良田,为农民增收多作贡献。”

  “研农、强农、兴农。我们要认真研究‘三农’问题,把强农、兴农作为努力方向,作为责任目标。”

  “融合、融创、融通。我们要通过人才、技术、资金、企业等相关领域的融合,大力推动融合创新、融通发展,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上发挥更大价值、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供交流和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
点击排行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