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董豪杰文/图
核心提示
一斤西瓜能卖多少钱,种一棚西瓜又能带来多少收益?台前县于楼村一座1.8亩的西瓜大棚,因为科技“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创造了每斤10元依然供不应求、一个大棚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的致富佳话。
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落,到集体、种植户、务工农民多方受益的瓜果蔬菜产业示范园,河南农业大学用科技支撑起于楼村产业发展、效益提升的科技助农新模式。
一棚小西瓜收入破十万
“正好专家来了,来看看我这瓜种得咋样?”5月14日,于楼村党支部书记于兆武一见到河南农业大学的果蔬专家赵李锋,便开始“求指导”。
对于赵李锋来说,这个大棚他再熟悉不过。于楼村瓜果蔬菜产业示范园的24个大棚,起初就是由河南农业大学捐助建造的2个大棚发展带动而来,而西瓜蔬菜大棚更是他常年“驻扎”指导的。“整体来看不错,但今年定植有点晚,往年这个时候都能收获了。”赵李锋边查看边指导(如图)。
于兆武并不担心今年的收益,他介绍,这个大棚种植的是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优质小西瓜品种彩虹西瓜,在当地还是“独一份”,优良品种加上专家手把手的技术指导,产品销路很好。
于兆武介绍说,目前挂果的是头茬瓜,也是质量最好、收益最高的一批,大棚里按照专家的指导,亩定植2200棵,单瓜重3斤到4斤,根据去年每斤10元的售价,亩收入能达6万元以上。“这只是第一茬,第二茬虽然产量、价格会有所下降,但已经能够抵消全部成本。”于兆武解释说,基本上头茬西瓜的收入就是纯利润。
这样算下来,于兆武这座1.8亩的大棚,仅种植小西瓜,收入就超过10万元。
农业科技让小村大变样
三年前,于楼村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庄,直到2018年,河南农业大学结对帮扶台前县,农业科技的注入让于楼村发生巨变。
河南农业大学驻台前县工作组进驻于楼村后,便开始深入调研,在进村摸准实情的基础上,帮助当地农户理思路、想办法,邀请专家服务团专家进行顶层设计、科学谋划,确立了以优质果蔬为重点,发展高效种植的产业发展模式。
村民没干过、没信心,缺资金、缺技术,咋解决?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副处长赵建中回忆道,当时确实遇到不少问题,农业技术落地,开好头是关键。
为了尽快打通科技和于楼村的“管道”,河南农业大学捐赠49万元建设两座大棚作为示范,带动农户开展高效种植。
2019年,大棚正式投入使用,河南农业大学派出多名专家“驻村”指导,赵李锋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种苗、栽培技术、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一整套的技术源源不断地输送至这两座大棚,于兆武也从新手逐渐成长为种植技术能手。
技术下沉打造多赢模式
有了于兆武的亲自展示,村里种植大棚的农户越来越多。瓜果蔬菜产业示范园的大棚也发展到24个,许多村民也开始建设大棚,从事果蔬种植,开始享受科技“红利”。
这也是河南农业大学技术帮扶的目标之一,通过科技的不断注入,从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发展模式,让更多的村民受益。
赵建中介绍,“于楼模式”正逐渐扩展至周边乡镇。他说,河南农业大学技术引领,当地政府投资建设大棚,产权归村集体,村民承包大棚种植果蔬。这种模式,村民没有后顾之忧,也解决了发展初期的资金难题,村集体获得租金收入、种植者获得产品收益、村民可以在大棚里务工获得工资收入。种植户越来越多,大棚越来越多,产业就逐渐发展起来。
如今,于楼村发展优质果蔬的模式,也逐渐扩展至周边四个乡镇,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打造了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