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农村信息港欢迎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信息港要闻
连线省政协常委、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组顾问、小麦栽培专家郭天财 粮食生产要走中国特色道路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2021-01-19 作者:admin 点击量:

£本报记者李梦露代珍珍

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解决好种子问题,您认为河南小麦育种处于什么地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作物增产的内因和根基,也是各种先进栽培技术的载体。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省、市、县和农民育种专家组成的庞大小麦育种队伍,先后选育出了一大批适宜早中晚茬、强中弱筋、水地旱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小麦品种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其中,“豫麦13”“郑麦9023”“矮抗58”三个小麦品种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省育成的小麦品种数量一直稳居全国首位,小麦育种的整体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些品种与研发的高产栽培技术配套推广,是我省小麦持续增产坚实的支撑。

怎么保证河南粮食产量稳定增产,完成总书记交给河南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

河南是粮食生产大省,并是全国五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2020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可替代”。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粮食安全问题更加凸显。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但中国决不能让粮食成为软肋而受制于人。

河南要保住粮食生产这张王牌,就要求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依靠科技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

为此,要重点支持和鼓励农业高校、科研单位和农业企业联合攻关,研发推广优良新品种、智能化现代农机新装备等,推进良种良法配套、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我省小麦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能更多装我们河南生产的优质粮。

作为小麦栽培专家和省政协常委,这些年来,您是如何尽己所能为广大河南粮农鼓与呼的?

我从事小麦高产栽培研究已经大半辈子了,我这一生注定真的要“嫁”给小麦了。作为一名农业高校教授和小麦科技工作者,由于我经常到农村去,到农民中间去,深知农民种地不易和对科技的期盼。

我曾计算过,近十年我省小麦的亩均纯收益才300来块钱。小麦从种到收历时230来天、历经多个生产环节。由于小麦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农民辛辛苦苦种一亩田,还不如打两天工挣钱多”。

2014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尉氏县视察指导时曾经明确指出:“发展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作为一名省政协常委和小麦栽培科技工作者,多年来我与团队一直围绕小麦高产、优质、高效开展攻关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和集成技术在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进行示范推广,指导农民通过科技实现增产增效。

这些年,我有幸多次陪同中央和省领导调研指导小麦生产。借此机会,我向各级领导就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先进栽培技术、科学防灾减灾、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提出了意见建议,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认可和采纳,取得了一定成效。

作为省政协常委,能为农民办点实事,为“三农”办点实事,是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我莫大的荣耀。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认真尽职履责,继续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在新时代作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供交流和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
点击排行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