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打开网页就可以预约农技服务;气温骤降,发个信息就可以收到预防农作物受害措施;病虫害发生,通过App就可连线专家把脉问诊;农闲时宅在家里,可收看网红专家视频课程……这是中原农业信息港服务河南智慧农业的几个场景。
实际上,河南农业大学中原农村信息港在其主任、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书记马新明教授的带领下,围绕智慧农业正在打造集农技服务、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以“互联网+”思维,致力于把中原农村信息港建设成为打通智慧农业“最后一公里”的“高速公路”。
智慧农业亮点纷呈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全国,中原大地仿佛一夜之间按了暂停键。然而农时不等人,急需春种春管及农资产品的种植大户心急如焚。中原农村信息港副主任司海平坐镇指挥,利用近年来打造的智慧农业网络,服务春耕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在全国农业第一大县豫北滑县,种植户仍然和往年一样按部就班地操持着农活。原来,中原农村信息港在此成立了“滑县精准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从最初的小麦信息化技术小面积示范发展到目前56万亩稳定核心示范区,实现了全县信息化全覆盖。通过互联互通的农技网络,实现了从种前到收后全产业链的信息技术服务。在疫情突发情况下,这种线上服务的优势更加明显。种植户只需通过手机客户端下个订单,专业农技服务组织就可以如约到指定地块提供优质服务,双方不见面、不接触甚至不认识。当地农民高兴地说:“智慧农业真能,玩着手机就把地种了!”
在豫西南叶县,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于2015年启动了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其内容包括化肥减量施用、农药减量施用与病虫害综合防治、优化灌溉、机械化秸秆还田与保护性耕作固碳等四项新技术。2020年6月4日7时36分,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发布消息:河南叶县气候智慧型粮食作物生产项目取得显著成效,项目区小麦和玉米合计平均亩产超1050公斤,化肥用量由过去的每亩50公斤减少到40公斤。
在豫中长葛,以农业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3万亩现代农业试验基地,成为现代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管理精准化、产品质量可追溯、现代农业信息全覆盖的示范基地,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农户参与”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实现了小麦生产全过程的提质增效。2015年9月24日,李克强总理考察长葛3万亩现代农业试验区,在观看了智能化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后说,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在豫南方城,中原农村信息港联合当地政府,成立了“数字农业管理中心”。2014年,依托“数字农业管理中心”上线的“星陆双基”农田小气候监测系统开始使用,管理者坐在控制中心就能实时监测蔬菜大棚内的苗情、病情、虫情,光合作用指数、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土壤水分等数据,通过人工对二氧化碳含量进行调节使蔬菜产量增长20%~25%。遇到技术难题,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邀请河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进行“远程会诊”。这里已经成为全省农业数字化、信息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的先行者。
信息服务方兴未艾
2012年2月,科技部、中组部和工信部联合批复将河南省列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河南农业大学被确定为河南省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综合服务平台——中原农村信息港建设依托单位。河南农业大学通过整合全省涉农信息数据,建设“一台五心”的中原农村信息港,实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全省农村信息资源统一发布和展示,为全省农村发展、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等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完善门户网站。广泛调研用户需求,结合国家涉农政策导向和原有信息资源,按照“层次合理、突出重点、服务成效”的原则,在原门户框架基础上,调整和优化了网站结构,梳理了服务内容。新版网站内容包括农业科技、远程教育、科技扶贫、乡村振兴等7大板块,农业物联网、测土配方、农情监测等15个应用服务系统。
丰富信息资源。完成了河南省53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河南农业大学涉农专家等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目前,平台包含电脑Web端、手机App、TV版等多个应用系统。
提供在线服务。中原农村信息港微信公众号于2019年8月1日正式上线,先后两次改版,建立以农事服务、农科讲堂、疫情服务为框架的服务平台,部署农事百科数据库(内含农业数据50万余条),用户可通过手机观看中原农村信息港推送的内容。
今年3月,中原农村信息港联合河南省农广校,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创新运用远程教学方式,结合农时需要、农民需求,开展了“抗疫不停学、培训不掉线”的科技助农大讲堂活动,权威媒体对其进行了报道。
成果转化好戏连台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中原农业信息港的建设者们上游打通国家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游联合我省相关科研、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下游服务全省致力于智慧农业试验示范的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产学研结合,农工贸一体,把最新的发现、最好的成果、最优的模式转化推广应用到全产业链中。
中原农村信息港一直致力于小麦生产信息化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工作,在小麦种植方案优化设计、生长监测与诊断调控、生产知识可视化和信息系统集成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与应用,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其成果在豫北、豫中、豫南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成果的研制与推广应用为河南乃至全国类似生态麦区小麦的信息化生产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依托中原农村信息港,副主任司海平将主持完成的省科技惠民计划项目进行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7413.12多万元,其中“粮食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分发平台”成果获得了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平台为粮食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人员提供了操作便利的信息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快捷的种质资源及种质信息获取渠道。2012~2015年,系统已在中国国家种质库、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河南省土壤肥料站、河南省金囤种业有限公司、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等单位进行运行和应用示范。通过平台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生6名。获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花崖土鸡溯源电商平台是中原农村信息港的科技扶贫项目,对接的淅川花崖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南水北调水源地大山里的农户组成的新型生态土鸡养殖主体。项目采用“农户+合作社”模式,旨在帮助大山里的农户把正宗的生态散养土鸡(蛋)销售到城市的每一个家庭。目前,来自淅川大山里数百家农户加入了该项目,项目产品农家散养鸡、农家慢产蛋已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花崖土鸡品牌已受到大城市富裕人群的青睐。通过花崖土鸡溯源电商平台,使用微信扫一扫鸡蛋上的指纹标签,就可知道产品来自谁家,查看农户的实时养殖监控。
除此之外,粮食作物精确生产信息服务系统、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也都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原农村信息港正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机制,特别是与农讯公司合作开发了“远程教育——科教服务”板块,精细化制作农业类课程,目前拍摄制作的微视频课程总共370期,时长达到3347分钟,内容包含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主要农作物,录课培训在省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中原崛起大河奔流,智慧农业潮涌东方。眼下,中原农村信息港正在成为一个创新的高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3S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引领驱动中原乡村振兴。
(本报全媒体记者 郭俊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