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农村信息港欢迎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综合信息>深度报道
科技创新引领水稻产业新变革——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服务产业发展侧记
来源:农民日报 中国农网 2020-09-02 作者:admin 点击量:

刚进入8月上旬,河南信阳部分地区就开始了收割水稻,这里种植的是再生稻,收割的是头茬稻。

  金色稻田,一派丰收景象。8月8日,商城县鄢岗镇曹寨村千亩连片再生稻基地,叶青籽黄,长势喜人。省市县专家经随机选点取样测产,头季亩有效穗20.15万穗,平均穗粒数153.8粒,结实率85.5%,品种千粒重理论值为27.0克计,理论产量达715.4公斤/亩。通常专家取样测产会按85%折算实际产量,这片再生稻头季亩产达608公斤。

  “从2017年在刘院长的指导下开始种植再生稻,今年全村再生稻种植面积2000多亩。”基地负责人曹启铜介绍。老曹所说的“刘院长”是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站长刘祥臣研究员。五年前,当不少人还认为信阳不适宜种植再生稻,种植户也担心种不成时,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经过试验研究,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

  如今,在信阳再生稻已成为一项“热门”的水稻高效种植模式。罗山、平桥、光山、商城等县区到处都是丰收的稻田,收割机正在田间收割。刘祥臣介绍,再生稻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是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的一项重点工作,这项技术对信阳的积温进行深度分析,对信阳温度精准组装,“早育一个月,多收一茬稻”,不仅充分利用了信阳稻区的光温资源,也已成为水稻增产增收的主导技术,列入信阳市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市再生稻面积发展到32万亩。根据往年的实践,再生季水稻亩产可达300公斤左右,这样再生稻一种两收,亩产吨粮不成问题。

  在光山县富仁辉实业有限公司基地,记者看到了再生稻的另一番景象,头季稻已早早收割,再生稻与一季中稻的长势一样,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普通的一季中稻。公司负责人介绍,这片再生稻是水稻体系耕作栽培岗位专家赵全志教授安排的“粮饲双优”试验示范田,头季稻在蜡熟期收割作为牛羊的青储饲料,再生季的目标亩产是500公斤以上。

  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的试验表明,头季适期早割可生产3000公斤优质饲料,再生季稻米是更加优良的大米,固始县一家公司称之为“爱胎米”,深受消费者欢迎。体系首席专家尹海庆认为,我国再生稻从长江流域以南稻区北移到淮河两岸推广利用,并进行创新发展,引领了信阳水稻产业向优质高效发展的新变革。

  罗山县子路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贵权介绍,他的合作社种植水稻5000亩,在水稻体系专家的指导下,推广机械化插秧和机械化直播技术,发展优质粳稻和再生稻生产,不同茬口合理搭配,解决了规模化生产的农时紧张问题,提高了种植效率,降低了种植成本,加上配套种植紫云英和油菜等,这几年合作社年收入都在100万元以上。陈贵权一再表示,没有省市县专家送来新品种新技术,合作社不会发展到这么大规模,更不会有这么高的效益。

  罗山县周党镇莲花农机合作总社理事长包乃勇曾主要经营农资门市部,卖种子、农药、化肥等,近年来,在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指导下,科技给农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开始逐步发展水稻规模化订单生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如今,他的企业越做越红火,让他真正体会到了科技的威力和甜头。包乃勇说,在与专家们的交流中学到了新理念新技术新思路,知道了自己今后该怎么干,该如何发展。他从一开始流转土地种植水稻,发展到工厂化育秧为周边农民开展育秧插秧服务,如今又建起了豫南最大的粮食烘干中心,为水稻生产提供“两头”服务,今年仅代育代插服务,他就赚到了70多万元。

  水稻体系专家团队在服务产业的实践中,也积极灵活运用“一三五五”工作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对接服务指导工作,树立了科技引领支撑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试验田”。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胡若哲在信阳市调研科技支撑水稻产业发展和“一三五五”机制落实情况时指出,农民需要新技术新方法,专家能够及时提供技术和指导,这就是产业体系的努力方向。

  据介绍,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以来,不仅组建了农业产业技术的创新团队,还建立了创新团队服务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制定了实施科教兴农“一三五五”工作机制,以加强产业技术体系服务产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落地生根。让一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经营过程中,从经验式生产经营,到用科技指导生产,再到与科技专家交上朋友的过程变化,让他们在学新科技、用新科技中,获得更多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农村脱贫和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要向科技要粮食要效益。农业专家要接地气,要了解产业发展的技术障碍和难题,带着问题导向、目的导向,针对性地研究解决问题,以科技引领支撑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履行服务水稻产业发展的义务和职责,从实实在在的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胡若哲介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一三五五”机制深度融合,专家下沉,技术入田,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正在引领和支撑信阳水稻产业转型发展,实践证明这个机制是可行的、管用的,是可复制推广的好理念、好路径、好措施、好方法,这也将为全省科技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作者 范亚旭 王帅杰 卢清侠)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供交流和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
点击排行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