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丁需学 曹相飞通讯员王永安 陈召)2月26日,在鲁山县董周乡蔡庄村梨园间的一处工厂旁,一名工人正开着推土机收拢修剪掉的梨树枝,还有几名村民开着满载梨树枝的三轮车等着卸车。
“过去,我们剪掉的梨树枝都随意堆放在沟渠里,既不美观,也存在安全隐患。自从前年村里引进这个生物质颗粒加工厂后,我们都把废弃枝条拉到这儿,一吨200块钱,这几天我已卖了2000多块钱。”村民段喜喜说道。
蔡庄村党支部书记段瑞强介绍,在奖补政策的激励下,鲁山县酥梨种植面积已超过10万亩,仅董周乡就有7万余亩,年产值达3亿多元。种梨面积增加了,为处理修剪掉的大量枝条,村里引进生物质颗粒加工项目,通过变废为宝实现美化村庄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双赢目标。“这几年逢抗旱防洪或附近几个村唱大戏,生物质颗粒加工厂都慷慨捐款,予以支持”。
“去年共收购了300多吨梨树枝,一部分是厂里工人收集的,其余的是70多户村民拉过来的。今年形势更好,目前我已收购了1000多吨,带动300多户群众专门收集销售梨树枝。您闻闻,这种用梨树枝加工的颗粒棒有股淡淡的果香味。”生物质颗粒加工厂负责人王乐乐介绍,生物质颗粒棒每吨能卖800元,被很多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买走当作锅炉燃料,既经济又环保。
在距生物质颗粒加工厂数百米远的地方,蔡庄村又引建了一个梨膏加工厂。在秋冬季加工高峰期,这里日均消化掉50吨鲜梨,接纳17名村民进厂务工。
“进入盛果期后,一棵梨树能产50多公斤梨,整个岭上的产量十分惊人。村里利用自动化分级挑选设备,将一级鲜果包装后销到城市商超,我们收购那些形状不规则的二级果,经过清洗、低温熬制等十多个工序后加工成梨膏,销售周期比鲜果延长两年。”梨膏加工厂食品安全主管郝庆彪说。
段瑞强介绍,蔡庄村的梨园有4000余亩,30年前还是乱石密布的荒山,如今变成了“花果山”。随着名气打响,每到果实成熟季节,外地水果批销商的车辆在公路上排成长龙。平顶山市、鲁山县将酥梨种植作为主导产业进行扶持,先后在蔡庄村等处建成冷库、展厅、“智慧果园”及电商物流基地,还引进摩天轮、小火车等乡村旅游服务设施。
2020年,董周乡“五里岭酥梨”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2023年,蔡庄村成功申报河南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并获得河南省康养旅游示范村等多项省级荣誉。蔡庄村为进一步打响酥梨产业“金名片”,连年举办酥梨文化节,以花为媒,引进梨膏加工、生物质颗粒加工两个项目,目前正在洽谈梨酒、梨醋加工项目,在拉长产业链条中推进酥梨产业提质增效。
“我种了50亩梨,去年总收入30多万元。听说水利部门准备投资两亿多元,将36个发展酥梨产业的村打造成特色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区。项目竣工后种梨旱涝保收,酥梨产量据测算至少增加200万公斤,以后会有更多人尝到种梨的甜头。”蔡庄村村民雷现超高兴地说,他相信家乡今年举办的酥梨文化节活动会更加热闹,种梨户增收的步伐一定越迈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