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总面积722平方公里,320个行政村,总人口52万人。近年来,宝丰县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建设为抓手,按照“发展农牧结合、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新思路,创新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安全、高效、生态的农业绿色发展之路。我县首创的“百亩千头生态方”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资源化发展模式,并作为全国十大模式范例入选我国首个农业绿色发展绿皮书《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18》。2019年,我县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我县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强化组织保障,完善体制机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宝丰县全面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宝丰县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编制了《宝丰县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发展规划》,印发了《全面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宝丰县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方案(2020-2022)》等文件,对宝丰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指标任务分解到相关单位,实行定期汇报制度。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宝丰县农业产业负面行为清单》,对县域范围内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明确了20条农业产业负面行为,明确了农业绿色发展的“底线约束”,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二、坚持模式创新,推进循环发展。围绕解决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创新“百亩千头生态方”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种养结合就近利用循环发展、协议消纳异地利用循环发展、合作带动协同发展、“食用菌”全产业链循环发展等五种模式。“百亩千头生态方”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被央视新闻、新华社、河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进行深度报道,该模式按照生猪粪便排泄量与土地消纳能力相匹配的原则,以100-200亩耕地为一个单元,建设一个占地约3亩、每批出栏1000头生猪的养殖生产线(年出栏两批计2000头),育肥猪粪便经无害化处理后就地消纳,实现种养平衡、循环发展,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经过2-3年的土壤改良,地力水平可提升1-2个等级,有效提高了耕地地力;种养结合单位综合产值约是单纯种粮产值的20倍以上,效益是单纯种粮的10倍以上。全县已建设“百亩千头生态方”100余个,全县已发展循环农业企业70余家,循环种植面积达到5万余亩。
三、强化技术支撑,开展集成试验。按照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建设要求,建立2万亩的绿色种养技术试验基地,主要开展“百亩千头生态方”种养结合循环技术、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技术和秸秆基料化利用技术等3项绿色发展技术应用试验,围绕生态循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问题,开展粪污全量还田、沼肥有机肥施用、秸秆基料化利用、菌渣有机肥技术开发等技术研究,构建集约化、标准化相结合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
四、加强源头管控,治理面源污染。实施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项目总投资4151万元,建设了养殖场粪污处理工程,改造规模化养殖粪污处理设施130家,规模化养殖企业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6%以上,畜禽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3%以上。建立健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采取病死畜禽分散收集、集中处理模式,全县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以优然牧业和源源乳业为依托,重点推广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化利用技术,推进秸秆肥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3%。全面开展农作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统防统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全县绿色防控面积6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深入实施测土配方,全县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点4个,对全县12个乡镇发放了触控一体机,开展土壤肥力检测试验田6个,按照地力施肥,实施了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同时大力实施水肥一体化工程,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10万亩次。投资5348.5万元建成绿色生态高标准农田4万亩,并配套喷灌等节水灌溉设备。
五、严格质量监管,塑造绿色品牌。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绿色食品发展与先行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全程质量监管,推广农业绿色发展生产方式,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开展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制定了创建工作方案,建立《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管理办法》等10余项制度,创建30万亩(小麦、花生、玉米)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已通过省农业农村厅初审。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19个,制定并印发黑名单制度、监管名录制度等16项制度,构建了县乡(镇)、村三级监管体系。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全县已认证绿色食品22个,培育优质农产品35个。宝丰酒、众口菜粮、冯异米醋、秋月梨等一大批农产品品牌取得了国家级优质产品、鹰城名优、老字号等称号。
六、加大环境治理,推进生态建设。积极实施“百村示范,整县推进”行动,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收集运转一体化机制,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 。以“三清三改三增”即:清垃圾、清坑塘、清畜禽粪污,改水、改厕、改陋习,增绿、增亮、增文化为重点,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贴合实际、干群齐动的路子,打造出了一批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创建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129个、示范村152个、四美乡村30个、美丽小镇10个、五美庭院11000户,形成一条美丽乡村示范路线和一个美丽乡村示范片。打造了“森林朱洼”“画里王堂”“记忆杨沟”“红色皂角树”“田园刘庄”“美丽小镇大黄”等精品亮点村。大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2019年,全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活动,184个村实现林果化,创建林业生态村86个,森林覆盖率达到29.5%以上,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七、统筹整合项目,提供资金保障。按照整合资金、集中使用的原则,2019年以来整合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业生产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各项资金1.34亿元,投入到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试点县建设。同时,调整财政投入方式,通过设立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绿色农业建设,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