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老话里常说的“成功路不同,各有各成功”——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各有自己的成功之处:以色列书写了贫瘠土地上的农业神话;美国发展了最高效且广泛应用的农业机械;荷兰开创了精耕细作的小国大业;丹麦形成了农业与工商结合的一条龙运营模式……那么乡村生活 “狂热分子”、老牌农业强国英国,在农业发展方面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英国农业的特色,那就是“快乐农业”。根据英国统计局的一项调查发现,农民是英国满意度最高的职业之一,从事农、林、牧、渔的人往往是幸福感最高的,并且大多数人也都愿意将农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在英国,农民是最“快乐”的一群人——他们因身为农民而感到幸福,并且能够利用农业技术轻松快乐地工作。
究其原因,英国人自古有着“热爱乡村生活”的文化传统。在传统英伦文化中,“真正的英国人是乡下人,英国的灵魂在乡村”。英国人对于美丽的乡村和恬静的农场有着发自内心的向往与热爱。大多数英国人每个月都要去农村一次,82%的人认为住在离乡村30分钟车程的范围内是必要或非常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英国在自身“人少地也少”的情况下,强化农人培育,发展高效农业,走出了一条英国特色的发展路径。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更加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性,重点关注 “农民的培养与农业技术的发展”。如今,英国农业从业人数只占全国的2%,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000平方米,但是农业总产值却在2016年位列欧盟第5位,人均农业产值达到2.8万美元。
快乐农业的发展历程 “快乐”农业也曾经“不快乐”
纵观英国的发展历史,工业革命曾一度让农业发展退出人们的视野。英国作为老牌的农业强国,在工业革命后开始实行“英国工业、其他国家农业”的国际分工,大量的耕地被占为工业用地。在这种轻视农业的政策主导下,英国的农业发展逐步衰退,在食品供应方面严重依赖于世界市场的进口。在一战之前,英国生产的粮食只能养活本国36%的人口。
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南征北战和工业污染的内忧外患让政府重拾了对于农业的重视。英国政府于1947年实施了战后第一个农业法,进行“耕地保护运动”。此后,在1957年、1964年、1967年、1970年、1974年多次颁布了扶持乡村经济、确保农业发展的法令政策。2001年,英国大选后成立了环境、食品和农业事业部,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农业改革。2013 年7月,该事业部又联合英国商务创新与技能部和国际发展部发布了《英国农业技术战略》政策报告,期待通过识别英国农业的发展优势和机遇,使其成为“世界农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领导者”。
从战后至今,英国成功扭转了农业衰退的局面,逐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在一度“不快乐”的乡村发展出了如今的“快乐农业”。
快乐农业的价值 对都市周边农业有极大借鉴意义
英国城镇化在产业支撑方面创造了一种“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城镇周边的乡村为依托,重点发展以农业为加工对象的乡村产业。城镇与乡村产业要素的交流,促进了乡村农业发展的逐步集中,实现了农民的就地转化,同时又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保障。
英国一直施行自由贸易,长期依靠农业进口,尤其在英国退欧之前,由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农业政策”,欧盟内部实行农产品统一价格,自由流通,免征关税,为英国进口农产品带来更多便利,英国依赖其他国家进口的食材包括培根、鸡蛋和蔬菜,水果也大量依靠进口。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一种不同于美国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的家庭生产模式。作为家庭农场建设和发展的先行者,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兴办“家庭农场”的国家之一,圈地运动形成了最初形式的英国家庭农场。20世纪之后,政府出台了对家庭农场的宏观调控政策,在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极大促进了英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目前英国有20万农场主,雇佣10万余人,65%的农场经营者为自有土地。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供交流和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