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末、节假日和定期活动日来临,南通市港闸区陈桥街道各个村(社区)总能传出悠扬的乐器声和动听的歌声,从这勃勃生机的一角中折射出陈桥干群同频共振的为文体公益助力的劲头。陈桥街道牵头组织了各类文艺活动和公益活动,旨在关心民情、维护民利、凝聚民心,以强化热点民生、增进居民福祉、回应群众期待。
近年来,陈桥街道秉持着“治理靠民、手工惠民、文化乐民、服务为民”的“四步走”的基层治理理念,帮助群众实现从农民到居民、从“干体力活儿”到积极参加群众文化活动的转变,推进街道精细化基层治理,打通服务农村居民“最后一公里”。
治理靠民 “三种模式”实现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太感谢了,多谢你们帮我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近日,陈桥街道五里树社区居民陈某将一面绣有“热情服务 为民解忧”的锦旗送到了陈桥街道司法所,对工作人员们认真负责、高效便民的优质服务表示感谢。
为进一步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三种模式的良性互动,陈桥街道自2017年开始就积极探索司法所、派出所和律师事务所“三所共建”的工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3+X”工作模式,不断拓展“三所共建”机制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引入法律专家诊所,由检察院和法院的专家坐镇,为基层工作中的疑难法律问题和重大社会矛盾等疑难杂症“把脉治疗”,另一方面将“三所共建”机制下沉,在村(社区)层面初步实现警务室、律师工作室、矛盾纠纷调解室、信访接待室、平安法治工作室的“五室联动”机制,更好整合各方优势力量,高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拓宽基层依法治理思路,有力保障了辖区和谐稳定。
(驻村律师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手工惠民 助力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
“集中领货、无押金、多劳多得、收入稳定”,社区的失地农民现在特别喜欢到社区“惠民手工坊”里坐坐,社区居民原先大多是以种植为生,土地置换保障后随即面临“务农无土地,上班无岗位”的困境,虽然能领上些退休金,但是总感觉人“荒废”掉了,尤其是5060类人员,他们渴望有活干、有事做、有钱赚,哪怕是赚点钱补贴家用。
助力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街道依托社区“党员服务室”成立“惠民手工坊”,给辖区的失地农民找到新活儿。社区的退休教师、手工达人钱老师免费手把手教,居民们就在手工坊外做手工,给帽子揪顶、吊球、钉纽扣、穿皮筋,不方便的还可以拿回家空闲时带着做,多劳多得,居民们一个月收入三四百余元补贴家用,既帮助失地农民实现了再就业的愿望,也帮助他们找到自信和价值。
(陈桥街道天和社区惠民手工坊)
文化乐民 成立社会组织实现文化种类多元发展
近年来,按照“7+5+N”标准,陈桥因地制宜,突出优势,高标准完成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舞蹈室、健身房、乒乓球室、棋牌室和器材设施等一应俱全。开通南通市首家市图书馆社区分馆,和总馆实现通借通还。多年来,陈桥的群众文化工作始终位列全区第一方阵,快板《陈桥美》、说唱《说说小区的那些事》、歌曲《老家是陈桥》等凝聚群众智慧的原创主旋律作品广为传播,部分原创节目获南通市方言综艺大赛金、银奖。
志趣相投的农村文艺骨干自发组织起来,玺悦艺术团、天乐民乐社、吴建华工作室等20多个文艺社团应运而生,大大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截至目前,街道所有社区都成立了文联组织,共计成立舞蹈、音乐、器乐、戏曲、书法、摄影等协会20多个,吸纳会员800余人,涌现出程宗浦、吴建华、程燮、田茂芳等一批创作型文艺骨干,街道还组织社区文艺骨干参加江苏省综艺频道“震撼一条龙”栏目录制,产生积极影响。
(陈桥街道仁和社区图书馆)
(陈桥街道天乐民乐社)
服务为民 “彩虹益家人”温暖人心彰显群众意愿近年来,陈桥街道以江海志愿者陈桥分站为平台,成立了天和社区玫瑰缘、丽康社区党员朗读者、仁和社区国学讲堂等近20个针对性强、各具特色志愿服务组织。目前全街道共有志愿者近4500余人,辖区形成了“人人都是志愿者”的良好活动环境。街道还依托江海志愿者服务平台,通过身份证号与手机号双重认证登记志愿者,并利用江海志愿模块化活动专栏及志愿者打卡器app两个平台,实现志愿者招募、志愿活动发布、打卡与计时的双轨制。此外,鼓励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在打卡器APP获得积分的方式参与志愿活动,形成“注册—活动—奖励”机制,以提高志愿者积极性。其中,“玫瑰缘”巾帼志愿者服务组织曾获“江苏省巾帼志愿服务示范基地”、“南通市巾帼志愿服务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被省、市、区主流媒体累计报道25次,国学讲堂志愿服务项目曾荣获团省委表彰……这些大大小小的志愿服务组织,汇小流成江海,不断推动陈桥服务农民、温暖志愿新篇章。
(“玫瑰缘”巾帼志愿者陪同失独老人参加活动)
(陈桥街道彩虹益家人志愿者服务联盟组织摘草莓活动)
(陈桥街道朗读者志愿队为老人读报)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供交流和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