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季,安徽省宣城广德市再军笋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顾再军一直不得闲,每天清晨就带领着当地农民到笄山省级森林公园的50亩毛竹林里挖鞭笋。
“现在每斤鞭笋的市场价格要卖到50元一斤,收益可观。”顾再军说,以前靠天收,竹林出笋周期长、效益低,如今通过科技实现四季可产笋,亩均产值万元已成为现实。
在顾再军的毛竹林中,从竹根部发出来的鞭笋随处可见。入秋后的竹子依然茂盛青翠,每隔几米挂有植物杀虫灯,水肥一体化的喷灌设备铺设在林间,竹林地里几乎看不见杂草。“我们的竹林严禁打除草剂,全部是人工拔草。以前每年也就几千元的收入,现在毛竹林每亩年产冬笋200斤、春笋300斤、鞭笋150斤,光靠卖竹笋就收入万元以上。”顾再军给记者算起了账。
随着劳动力成本增加,不少地区的竹林渐渐成为农民眼中的“鸡肋”。广德市作为“中国竹子之乡”,拥有竹林近百万亩。竹海已成为风景,但如何变风景为“钱”景?
“通常情况下,毛竹林每年只在冬季发冬笋,在春季发春笋。运用科技创新成果后,毛竹可萌发鞭笋,弥补了夏秋季节没有毛竹鲜笋的空白。”广德市林业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方明刚介绍,他们通过多年科研攻关毛竹四季笋生态高效培育关键技术,实现了四季产笋,亩均效益达万元以上,竹林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香饽饽”。这项技术主要是采取生态有机培育、调整竹林结构、保持合理密度等措施实现竹笋多发。
未来,广德竹笋还将被赋予更多科技元素。当地正在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实施笋-竹智能监测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推广项目,即时精准采集和分析笋-竹全生育期的关键数据,实现动态监测预警,及时发现问题并精准定位,为笋-竹生长态势的研判、有害生物防控、采笋时间的精确预测、竹林经营技术水平和可持续经营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关竹制品的溯源等全产业链生产调度提供指导和决策。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供交流和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