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眼下,岭南大地,金黄色的稻浪翻滚,到处是一片丰收景象。广东全省1300多万亩的早稻田从南到北陆续进入收割入仓阶段,各地也传来了丰收的捷报。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千亩示范田平均亩产干谷501.87公斤,这是广东省在全国率先使用无人驾驶机械化收割的成功实践;梅州市兴宁市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干谷634.56公斤,这也是广东优质丝苗米香稻品种早稻产量创下的又一新纪录。
良种:优质稻育种取得新突破
好大米走向市场,涉及种植、生产、加工等多个环节,好品种则是其核心。
广东是优质稻育种的起源地,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水稻优质化育种。米质达到国标优质3级以上的优质稻品种占比超过74%,远高于同期全国优质稻米率的37.1%。
广东毗邻港澳,一直以来就是国家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20世纪50年代广东优质大米就出口外销,是当时广东赚取外汇的主要商品;改革开放后,广东作为前沿阵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对优质稻的需求迅速扩大。内外两个市场的需求,极大地推动了广东优质稻发展。同时,作为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广东水稻资源丰富,在长期的水稻育种历程中,涌现了我国两大水稻泰斗——“稻作学之父”丁颖院士和“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院士,他们开创了水稻育种的两个时代。矮化育种实现了水稻品种的矮秆化,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广东在矮化育种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出产量高的优质稻品种。
从马坝油占、增城丝苗到双竹占、新四占,从粤香占、胜泰1号到美香占2号、象牙香占,随着时代的发展,广东选育出了一代又一代市场认可的优质稻品种。其中,美香占2号和象牙香占可以被认为是广东优质稻发展的第四代品种,是被广泛使用的广东丝苗米品种,也是广东品牌大米企业使用的核心品种。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品种更新换代带来农业发展的飞跃。今年,广东早稻刷新优质稻记录的品种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江奕君研究员选育的新品种19香。相比较于第四代优质稻品种,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了优质稻的产量,提高了抗倒伏能力和抗病能力,增加了优质稻的香味。另外,零垩白率、无腹白、长粒型等特性,保证了其良好的商品性。19香被行业人认为是广东培育的突破性优质稻品种。
江奕君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林青山,均是黄耀祥院士的跟随者和传承者。林青山选育的三系不育系“青香A”品种,也是广东丝苗米型不育系培育取得的重大突破之一。目前,以“青香A”组配的多个品种和组合,如青香优19香、青香优丝苗、青香优033、青香优261等表现优异,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青香”风。
19香以及“青香A”系列品种的推出,预示着广东优质稻进入“5G”时代,引领全国真正进入水稻优质高产新阶段。
良法:让农民种粮收益更高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如果说良种是核心,那么良法则是手段。好品种配上好技术才能让农民增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广东省丝苗香米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唐湘如发明的“香稻增香富硒栽培技术”,正是广东早稻优质稻丰产丰收的“秘诀”。
云浮罗定市太平镇水稻种植户陈铁钦最近喜上眉梢,他采用增香富硒技术,通过施肥、少水灌溉和适时早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早稻亩产量增长15%的同时,优质稻所带来的收购价的提升,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种粮收益的提高。
据悉,香稻增香富硒栽培技术目前已经在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份推广200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超过100亿元。
良机:让年轻人爱上种田
7月9日,“广东水稻智能机械化收割现场演示活动”在广州市从化区举行,来自省内外开展跨区作业的水稻联合收割机、无人驾驶收割机和农机作业监测系统等智能化装备齐齐亮相。其中,无人收割机全程无人驾驶,在北斗导航以及后台智慧稻作系统的操作下,实现了智能化收割,自动脱粒归仓,让与会人员大开眼界。
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和他的团队研发出的一套主从导航收获机系统,这套系统基于北斗卫星定位系统,通过无线自组网络连接无人驾驶收割机与无人驾驶卸粮车,实现主从协调。
其实,这仅是水稻智能化种植的其中一个环节。在今年更早前广东举办的春耕现场会上,“5分钟可以种5亩地”的无人机直播已经早先一步亮相,在众人面前秀了一把智能化种植的魅力。
江门市永晖农机联合社理事长陈小云介绍,人工种植水稻成本高、收益低,又太苦太累,年轻人大多是不愿意种田的。但水稻进入全程机械化后,年轻人只需通过遥控操作,就能实现播种、施肥、喷药、收割等过程,他们会觉得有科技含量,还很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上了种田。
目前,除了种植智能化,广东还在探索稻米全产业链的智能化。例如,在华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持下,从化香米研究院以打造从化香米为载体,将在水稻种植、管理、收割、加工、储藏将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动作,形成全链条智能化发展模式,努力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树起现代农业发展新标杆。
良种、良法、良机的创新与应用,实现了广东水稻的高产优价,越来越多的农民投入到晚稻种植来,掀起了新一波的水稻种植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