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科院蚕科所技术人员在山上察看柞蚕生长情况。
7月初以来,辽宁岫岩地区的春蚕陆续收茧,今年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及倒春寒的影响,但在辽宁省农科院蚕科所的及时预警与指导下,蚕农喜获丰收,“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已成为历史。
岫岩满族自治县位于辽东半岛的北部,放养柞蚕已有28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柞蚕第一县”,也是辽宁省的扶贫开发重点县。柞蚕生产是岫岩县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柞蚕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25%以上,蚕业科技的运用,提升了养殖效率,提高了产品质量,对增加蚕农收入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联学联建 党建引领促脱贫
今年年初,省蚕科所就和岫岩县杨家堡镇松树秧村党支部举行了“携手初心、联学联建”的活动。活动上,辽宁省蚕科所副所长吴迪、陈增良等专家就如何开展“联学联建”促发展、促振兴等问题和村党支部进行讨论与交流。
吴迪说,开展好“联学联建、结对共建”,联学是基础,联建是关键,结对是手段,提高是根本,壮大是目的。在“联学联建”的过程中,双方要进行优势互补、互学互帮、共同提高、创新发展,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
会后蚕科所专家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孙家义的柞园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孙家义家的春蚕种茧已经预销售100千粒,除去3万元左右的成本,孙家义今春依靠放养春蚕可获纯收入近4万元。
松树秧村村支书柏树海介绍,“村里的贫困户还有10户20人,放养柞蚕是我们村的重要收入来源,目前放养面积达到1.3万亩,有300多户村民放养。以前养得比较粗放收益不高,多亏了蚕科所的帮助,解决了技术难题,今年至少每亩增加收入100多元。”
近日,记者来到孙家义家里时,正遇到收购商在他家收蚕,孙家义告诉记者:“过去用老方法养蚕效益较低,去年还赔了8000元,今年蚕科所为我们免费提供了蚕种、蚕药、小蚕保护育袋,所里的专家经常过来指导,教我养蚕新技术。放了140亩的蚕,收茧八九十千粒,蚕科所还帮着联系销售,1千粒茧能卖900元。”
孙家义的妻子刘淑兰在2005年因患脑积水做过开颅手术,至今体内仍有插管,膝部风湿骨痛,严重时正常行走困难。面对困难她仍很乐观,“现在国家政策好,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我的命早就没了,我们不能啥都指着国家,还得自己干点,能动就动。”
辽宁省农科院院长隋国民告诉记者,“为着力破解党建和业务‘两张皮’问题,辽宁省农科院持续深化‘联学联建’工作,充分发挥院属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提高党建质量和水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脱贫攻坚,加快推进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
科技扶贫 特色产业富蚕农
据悉,2016年辽宁省在制定产业精准脱贫规划时,将柞蚕产业列入16个精准扶贫产业之一。2019年辽宁省科技厅以蚕科所为技术依托,成立了岫岩县柞蚕省级科技特派团。
纪洪财是洋河镇关家堡村的养蚕户,今年的“保护育袋”起了大作用,“特派团提供的纸塑复合小蚕保护育袋起了很大作用,改进了原来用的普通塑料袋技术,复合保护育袋防冻防寒,中午能防热遮阴凉,还能有效防止蚕被除草剂药死;村里的付玉利家也养蚕,看我家用的套袋技术好,他说也要用这个新技术。”
据介绍,2019年以来,科技特派团团长陈增良与农业农村部研究员宋策等专家多次深入到各乡镇开展技术培训及现场技术指导,到岫岩县河北村开展柞蚕放养技术精准科技扶贫活动,为河北村免费发放蚕药10箱、黑广肩步甲引诱剂诱芯3000枚及配套步甲诱捕器1500套,从技术上帮助河北村养蚕贫困户通过柞蚕产业脱贫致富。
相关专家告诉记者,由于黑广肩步甲严重影响柞蚕生产,特派团采用信息素引诱剂与配套诱捕装置相结合,在黑广肩步甲发生区内采取大量诱捕方式对种群密度进行干预调控,诱捕率达到75%左右,提高柞蚕茧产量15%以上。
岫岩县科技局副局长王毅介绍,现如今科技特派团在岫岩县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6个,示范面积2.3万亩,推广面积50万亩;数据表明,示范基地内农药残留降低了20%,产茧量及经济效益增加15%以上;按每把柞蚕平均增加收入6000元计算,项目辐射带动面积100万亩,养蚕农户直接经济收入增加近1亿元。
“通过推广示范应用柞蚕放养及病虫害防控新技术,可有效降低病虫的为害率,提高柞蚕茧产品产量与品质;并且有效减免柞园内化学农药的施用,大幅降低环境污染,维护了柞园生态系统内的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平衡,保护了广大蚕农的身体健康。”陈增良说。
振兴乡村 柞蚕产业多维化
蚕科所2019年开始实施岫岩县朝阳镇暖泉村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同时整合农业农村部、辽宁省科技厅、农科院等项目资金,今年又在朝阳镇沟门村、大岭村分别建立了示范基地。
柞蚕生产历来是暖泉村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村里有柞蚕场面积1.03万亩,240户农户从事柞蚕生产,平均村里柞蚕年收入约在550万元。由于柞蚕幼虫生长阶段是在野外自然环境中完成,柞蚕难免会受到自然气候、病虫害的侵袭,导致柞蚕茧严重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柞蚕生产。
蚕科所根据暖泉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并建立“多维立体柞蚕产业”发展新模式,示范推广适于暖泉村及周边的柞蚕新品种、柞蚕病虫害防治、生态柞园建设及柞蚕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新技术,在柞树上利用柞叶生态放养柞蚕,在地面利用柞园轮伐枝条开展食用菌养殖、在地下利用食用菌养殖后废弃的菌棒开展蚯蚓养殖。
“原来我就是在山上放蚕,今年4月份建了7个蘑菇棚主要种植香菇,利用放蚕后柞树剪下来的枝条做成菌棒,节约了生产成本;前阵子蚕科所找来的蘑菇专家来村里察看种植情况,说我家棚里的菌棒摆放太密了,我们根据专家意见调整之后,蘑菇长得好、形也正,卖价从原来只能卖1元多涨到3元多钱。”岫岩县朝阳镇沟门村的徐凤龙尝到了种蘑菇的甜头。
“废弃的菌棒又被用来养殖蚯蚓。”沟门村村支书高云介绍说,“将菌棒粉碎后与牛粪拌在一起养蚯蚓,蚯蚓卖了留下的蚯蚓粪是最好的有机肥,又可以用来种中药材,我们试种了苍术,从山上放蚕到地上种菇、地下养蚯蚓再到山上种中药材形成循环农业。”
沟门村新建了200栋蘑菇棚,朝阳镇政府相关负责人李晓东介绍告诉记者,开展食用菌及蚯蚓养殖技术示范推广,进一步拉长柞蚕产业链,提高了产业附加值。
“示范基地的建设,充分地发挥了我们在柞蚕新品种、柞蚕病虫害防控、柞园生态建设及轻简高效放养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建立了柞园生物资源高效生态循环利用模式。”蚕科所副所长李喜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