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农村信息港欢迎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综合信息>三农要闻>省内
艾草成了致富“金叶子”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2019-11-05 作者:admin 点击量:

现在,董王庄乡艾草种植面积超过1.3万亩,镇区的街道上也陆续出现了近30家收购点,董王庄乡成了远近闻名的“艾草之乡”。

10月12日,宜阳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派驻董王庄乡前村的第一书记谷志飞,正收集当地种植、加工艾草的相关资料和产品,“过几天要到郑州参加贫困地区农产品展销会,俺这儿的艾草制品,那可是响当当的。”谷志飞亲历和见证了当地艾草产业的发展壮大。

谷志飞介绍说,2015年,当地艾草的价格每公斤在1元左右,当时只是村民采摘野生艾草用以补贴家用。随着2016年、2017年艾草价格接连上涨,每公斤由3元突破到7元,村民开始种植艾草。从种植艾草开始,董王庄乡的艾草产业正式起步。

艾草加工让村民种植有信心

在位于董王庄乡乔庄村的艾草生产车间里,大量的艾草原料整齐地码放在仓库,这是洛阳天之艾艾草制品有限公司与乔庄村合作的艾草加工车间,车间另一边,各种机械一应俱全。

天之艾公司负责人王喜森拍拍打包整齐的艾草说:“艾草存放越久,价值越高,也就是通常说的陈艾最好,对于加工来说,艾草存放17个月以上,才能保证质量。”王喜森指着一排机械介绍说,这些是加工艾绒的,每过一道程序,艾绒就更细,他抓起两把不同的艾绒比较说,艾绒的“粗细”对应的是不同的加工产品。车间里面,则是艾草制成品的加工场所,制作艾叶包、艾条、艾叶枕、艾灸套装等各种产品。

2017年乔庄村艾草加工基地的建成投产,让当地村民种植艾草更有信心了。“只要种了就回收”,这给村民张丙银吃下了“定心丸”。原本少量种植艾草的他,将自己的土地上全部种上了艾草。张丙银介绍说,董王庄乡地处丘陵地区,传统的小麦、玉米等作物因为缺水,产量低,但耐旱的艾草非常适合。“每亩施用一袋复合肥,等艾草长到90厘米左右就收割,每年收获三茬,叶子晒干直接送到基地就行了。”张丙银介绍说,除了种植收入,他还是加工基地的务工者之一,每天约100元的务工收入,加上种植艾草,收入提高了不少。

截至去年底,董王庄乡已种植艾草1.3万亩,其中贫困户种植达到1220户4300亩,占贫困户总数1503户的81.1%。依托艾草种植,贫困户户均收入能达9000元左右。

小小艾草香飘远

种艾草,如今已经成了董王庄乡许多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除了卖艾草,艾草加工也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王喜森在加工车间里拿起一包艾草足浴包说:“这不是咱车间加工的,是村民在家加工的。”加工艾条需要机器,村民必须到加工基地来,但足浴包的加工则简便许多。公司将艾草之外的其他材料发放给村民,村民在家按照配方制作就行,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公司以高价回购。“相当于把加工的钱也让老百姓挣了。”张丙银说,“我自己种的艾草,公司免费提供配方和配料,再高价收购制成品,在家里利用闲散时间就可以制作。”

如今,王喜森已研发出艾灸材料、针纺、特色产品等三大类100多种艾草产品,在宜阳县、焦作及西安等省内外都开设有专门的艾草制品店,产品更是远销全国。随着艾草加工链条的不断延伸,董王庄乡也初步形成了集艾草种植、仓储集散、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得益于艾草加工,村民种植销售不再难,加工基地的建立,也让村民可以在产业链上获得收益。更重要的是,王喜森在艾草产业发展过程中,与村集体经济相结合,使得企业、村民、村集体都能从艾草产业中获益,从而壮大产业。

2018年,王喜森的公司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在种植、加工之外,他开始进军第三产业,力求打造艾草全产业链。“目前来看,艾草的主要加工用途是艾条,这是艾灸的主要原料。”王喜森介绍说,基于此,他开始在当地开展艾灸培训开设艾灸馆,让更多的人通过技能培训掌握艾灸技术,从而实现就业创业。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供交流和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


点击排行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