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宋广军 通讯员黄琨)7月15日清晨,在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杨刘社区的田间,成片的玉米挺拔矗立,翠绿叶片在阳光下舒展摇曳;花生丛中,层层叠叠的枝叶随风翻涌,泛起滚滚绿浪。当地玉米陆续进入小喇叭口期和大喇叭口期,大豆迎来分枝至初花期,花生也进入初花下针的重要生长阶段……丰收的希望正在拔节生长。
“眼下,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的墒情较好,虽然有利于苗期的生长,但持续的高温高湿天气,各种病虫害发生的概率也会相应增高。”建安区种业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郭华提醒。
在专家的现场指导下,飞防作业机手李光辉熟练操作着大疆T70植保无人机,开展病虫害防治作业。随着无人机缓缓升空,细密的雾状农药均匀覆盖田间,短短几分钟便完成大片区域的喷洒工作。
“接到农户需求后,我们会第一时间调配设备。”李光辉介绍,每架无人机单次作业约5分钟,可以完成20亩地的喷洒任务,作业效率高、喷洒均匀,防控效果显著提升。
建安区今年秋作物种植面积达78.2万亩,当前正值生长的黄金时期,也是玉米、大豆、花生病虫害防治的关键节点。建安区组织农技专家下沉一线,将“治疗处方”精准开在田间地头,以专业技术为秋粮稳产增收筑牢坚实屏障。
郭华提醒,玉米进入小喇叭口期,就需及时进行化控,防止中后期倒伏;大豆、花生正值生长和控旺关键期,需加强田间管理。针对当前高发的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等虫害,以及根腐病、茎腐病等病害,建议选用正规对症的药剂科学防治,通过“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施用,实现防虫、防病、促苗“一喷多效”。
“在发现秋作物有病虫害后,要根据作物的实际病虫害发生情况,结合天气,按照用药比例喷洒药剂,切勿随意加大用量,避免产生药害。”郭华说。
如今,在建安区,农技专家的身影与无人机的航迹交织成最美的夏管图景。从科学配方到智能防控,从田间课堂到云端指导,精细化的管理正化作丰收的密码,护航78.2万亩秋作物向阳生长,为全年粮食安全稳稳托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