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巴富强 通讯员 韩功勋 郝琳)新农人姜丹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番茄小精灵”。
6月22日,在位于周口市淮阳区郑集乡官路边村的番茄产业园,记者一眼就看到了园区入口处编号为“101”的大棚,这正是姜丹丹的“心头好”之一。一年一度的销售旺季虽已临近尾声,但枝头剩余不多的末茬番茄看起来依旧形态均匀、色泽鲜亮。穿梭在垄间的散养柴鸡体格健硕,不时啄食着草棵,套种的水果玉米长势喜人。
姜丹丹租种了两座温室大棚,把精力和心思也都全放在了这两座大棚上:从育苗定植、打杈点花、施肥搭架直至收获上市,她都亲力亲为。线下销售,她精挑细选,童叟无欺;直播带货,她匠心独具地把一个个饱满圆润的番茄摆成各种造型的小浆果图案,吸引网友或欣然下单,或慕名进园采摘。
问起来这些年的种植体验,姜丹丹满脸喜悦,一连串数据脱口而出:“9月中旬开始定植,一株番茄就开启了它的成长之旅,100米长的大棚栽种数量为3000株。到了腊月二十左右,头茬果上市,这个时候最金贵。一般情况下,一年收获两茬,头茬留5穗,二茬留4穗,1穗的最高产量为2500公斤左右。行情好的话,头茬每公斤的价格可达7元,再不济也能卖到3.4元。二茬和普通番茄同步上市,每公斤卖到1.6—2.4元。”
掏出手机,她给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每棚产量超过2万公斤,毛收入10万—12万元。
妥妥的土地生了金!
姜丹丹介绍,为了确保番茄的品质和口感,包括她在内的整个园区种植户均坚持采用生态种植方式,施用有机肥料,不使用化学农药。“咱得保证餐桌上的安全!”说这话时,姜丹丹格外认真。
截至目前,占地470亩的官路边村番茄产业园共建成102座温室大棚,主要种植千禧番茄、普罗旺斯番茄、草莓番茄等品种。千禧番茄小巧玲珑,颜色鲜艳,口感酸甜;普罗旺斯番茄个头较大,果肉饱满,汁水丰富;草莓番茄甜度更高,口感爽脆。这些果蔬给种植户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
番茄成熟季节销路如何?“不用愁!负责提供种苗、技术的河南省鑫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兜底收购,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我们也可以自行销售、让人进棚采摘。”姜丹丹指着络绎不绝前来选购和采摘的游客说,这些城镇居民在体会亲手采摘的乐趣之余,也领略了田园风情。
受益的群体还不止这些!
邻村孟庄村脱贫户吴怀庆,小学文化,没有一技之长,外出务工也只是做些体力活。这两年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需要陪伴,他就寻思在家找个活儿干。在村委的牵线下,他跟姜丹丹一拍即合,成了合作伙伴,他一边给姜丹丹打下手,一边学技术,每个月还有3000元的工资。
“明年我就学出师了,村里帮我协调了一座大棚,租金更优惠,靠着自己的双手我也能发家致富了!”吴怀庆高兴地说道。
据官路边村党支部书记胡海介绍,该村番茄总种植面积约800亩,年产值约3000万元,年吸引研学观光3万余人次,带动脱贫户就业200余人,技术培训400余人,利益联结郑集乡、曹河乡、齐老乡等乡镇共58个村集体,平均每年每村收入3万—5万元,构建起一条“政府+企业+集体经济+农户示范项目”的完整链条。
近年来,围绕聚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淮阳区先后在郑集、王店、葛店、安岭、黄集等乡镇新建5个番茄产业园,着力打造“立足周口、辐射中原、叫响全国”的50亿元级番茄产业集群,树立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标杆,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