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尹小剑 李振阳 通讯员黄珊珊 余春玲 熊威)6月17日,新县吴陈河镇王洼村中药材种植基地里,紫色的桔梗花缀满枝头,与青翠的玄参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
“我已经干了40多个工时,每天早上5点多就过来,干完就能结算工钱。”村民王大齐擦了把额头上的汗珠,笑着说,这份家门口的工作,不仅鼓了腰包,更为他带来满满的幸福感。
而这份幸福背后,离不开基地负责人王家胜的精心耕耘。在60多亩的种植基地里,玄参、桔梗、颠茄草等长势喜人。王家胜介绍道:“每亩地大约需要12名工人,从育苗到采摘,整个过程需要700多名工人,干得多的村民能收入4000多元。”
王洼村的成功实践,是新县中药材种植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箭厂河乡油榨湾村,60亩颠茄草也迎来丰收,农户们穿梭在茂密的植株间,忙着采收、捆扎、搬运,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油榨湾村采用“党建+土地流转+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有效盘活闲置土地,实现“一地双收”。
而在沙窝镇,中药材种植产业同样势头强劲。目前,沙窝镇已发展壮大五大中药材种植基地,400余亩颠茄草与水稻依时交替生长,有效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1500余亩油茶套种基地内,油茶与丹参、射干、红栀子等中药材错落生长。如今,沙窝镇的中药材产业呈现出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的良好发展态势,总种植面积达4800余亩,常年带动800余人稳定就业。
近年来,新县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中药材种植实现从零星种植到规模经营、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发展的跨越,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端稳“致富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