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农村信息港欢迎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综合信息>三农要闻>省内
大棚“自理”种黄瓜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2025-03-26 作者:admin 点击量: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李燕 见习记者 陈炫羽 通讯员 夏天 张壮伟

在夏邑县北岭镇,温室大棚产业正摇身变为高效的植物工厂,为蔬菜品质与产量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3月24日,记者走进北岭镇卢集村现代产业园,只见一座座现代化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在阳光的照耀下仿若一片银色的海洋。进入一号大棚,掀开门帘,一股清香扑面而来,只见鲜嫩的黄瓜挂满藤蔓间。

大棚里的电子显示屏上显示:湿度75%、温度22℃。“这电子屏可是咱智能温室大棚物联网系统的眼睛,棚里温度、湿度等关键参数,它都能实时采集,啥时候浇水、施肥,全靠它给的信息数据。”村党支部书记刘峰涛说,“走,再带你去其他棚里开开眼!”

迈进2号大棚,一股湿热气流扑面而来。“这可是咱夏邑最大的智能日光温室大棚。”刘峰涛说。记者随手摸了一下大棚里的土墙,一股温热感从指尖传来。刘峰涛解释道:“可别小看这土墙,太阳一照,它就像个巨型充电宝,拼命吸收热量。到了晚上,哪怕外面气温很低,它也能缓慢地释放热量,给棚里的作物持续供暖。”

刘峰涛介绍,这片现代产业园区共有30栋智能日光温室大棚,每栋大棚高5.8米、长130米、宽30米,能种1.35万株黄瓜。

如此庞大的规模,管理难度不言而喻。但刘峰涛自信满满地说:“咱有一整套先进的技术撑腰。”

棚内,地埋节水微喷系统的喷头整齐排列,如同隐藏在绿叶间的精灵,定时定量为作物输送水分;自动通风系统的通风口,随着温度变化,或缓缓张开,或悄然闭合;自动卷帘系统操控着棚顶的棉被,日出时卷起,日落时准时放下,为大棚保温;自动控温系统更是24小时在线值守,精准调节温度。

“大棚里这么多智能设备,操作起来难不难?”记者好奇地问。“简单得很!”刘峰涛边说边掏出手机,现场演示起来。原来,所有自动化设备都接入了智能温室大棚物联网系统。就拿自动通风系统来说,只需在手机上设定好适宜温度,棚内温度一高,系统便自动通风降温。

用上新技术,作物产量也有了提升。“以前平均一亩地年产量也就一万来斤,现在靠着自动化设备和精细管理,产量直接飙升到两万多斤。”刘峰涛说。

在大棚中央,运输小火车沿着轨道稳稳行驶,几位村民正熟练地采摘、分拣、装箱。“以前采摘全靠人力,用小车一筐筐往外推,又累又慢。现在有了运输小火车,一趟能拉20筐。这一茬黄瓜从正月便开始采摘,一直能持续到麦收。”刘峰涛指着眼前的大棚说,“就这一棚,现在都卖了5万多元了。”

在这里,传统“土大棚”华丽变身为“科技棚”,先进技术不再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融入每一处生产细节当中。

目前,北岭镇大棚西瓜、辣椒、芹菜种植面积达2.2万亩,优质葡萄、黄瓜种植面积达1.2万亩,打造出西瓜、葡萄种植专业村6个,建成千亩温室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个,带动2万余人就业。凭借突出的成绩,该镇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河南省省级产业强镇”等荣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供交流和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
点击排行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