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农村信息港欢迎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综合信息>三农要闻>省内
小面筋串起致富梦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2020-01-02 作者:admin 点击量:

2019年12月28日一早,王喜亚就来到自家的小面筋生产车间查看生产情况。

“和烤串摊上的大面筋不一样,小面筋是我自己独创的,和鸭肠串一样细。”王喜亚说。

王喜亚是武陟县大虹桥乡土生土长的90后小伙,他的面筋事业是从鸭肠事业“转型”而来的。七年前,从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他返乡开了自己的鸭肠加工厂,打响了“喜鸭肠”的品牌,巅峰时期全国有100个加盟商。

随着产品越来越火,竞争对手层出不穷,原料售价也水涨船高,从四千多块钱一吨涨到了两万多块钱。

“成本越来越高,客户流失了不少,我才意识到原材料对于食品加工行业有多重要。”王喜亚说。

在鸭肠原材料供应上,王喜亚不占天时,原材料市场早就被别人占领了;也不占地利,大虹桥乡及周边,怎么看都不像适合养殖鸭子的地方。

为了把原材料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王喜亚决定转型做面筋。“强筋小麦是做面筋的最好原料,我要是在老家这儿做面筋,还愁把握不住原材料?”王喜亚说。

他之所以这么自信,是因为焦作是中国优质小麦之都,去年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经检测符合国标占比率全省第一,正适合发展小麦深加工产业。

选好原材料后,王喜亚开了一家面筋作坊,为解决销售问题,他另辟蹊径,仿照鸭肠串独创了小面筋。

“消费者心理和以前不一样了,现在大家出门吃小吃,都想要少量多样,那我就把产品做得‘小而美’,这是我做鸭肠时得到的经验,面筋也适用。”他说。

不出所料,小面筋火了,帮王喜亚的事业打开了突破口,面筋作坊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去年4月,王喜亚将作坊“升级”为企业,注册了麦都食品有限公司,他的面筋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王喜亚自己的企业生产车间不大,日产量只有6万串,完全满足不了订货需求。他就带动乡亲们加入他的行列,一起生产小面筋。

同乡56岁的荆发才就是王喜亚的“同行”之一。他为自己家的小作坊投入了不少,专门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建了达标的冷库和车间。去年6月,小作坊顺利通过审核,拿到了小作坊登记证,才开始生产。

“现在一共有10个俺家这样的作坊,都是喜亚带着一起干的,俺开得最晚,产量最低。”荆发才说,现在每天能有2000多元的营业额。

在荆发才家车间里忙活的姜庭兰是南虹桥村村民,她今年70岁了。“搁家里没事,来赚点儿钱,这点儿活不算个啥,俺有劲哩很。”姜庭兰说,最要紧的是,在这儿干活按件给钱,不耽误她回家做饭、接送孙子。

生产旺季,10家作坊能带动周边200多个像姜庭兰这样的家庭妇女就业,每人每月最多能增收2000元。

大虹桥乡的面筋生产正如火如荼,而对于王喜亚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现在咱周边的面筋生产暂时用的还是从温县、延津等地买的谷朊粉,便宜的都要五块多一斤,品质参差不齐,供货量也不能保证。”王喜亚说。

谷朊粉又叫作面筋粉,是从小麦面粉中提取蛋白部分并烘干制成的,添水稍作加工就能制成面筋。

“强筋小麦一斤才一块四,一斤能出约三两谷朊粉,如果直接生产谷朊粉再加工面筋,能节省不少成本。我计划建一家谷朊粉加工厂。”王喜亚说。

不过,现在麦都公司和周边的小作坊体量不大,对谷朊粉的消耗量还不值得专门建厂。去年八九月份,业内知名企业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的采购经理来他的公司“验厂”,因为生产规模较小,双方没有达成合作。

情况在好转。“现在周围不少食品厂也开始生产小面筋,我希望我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都越来越多,以后在大虹桥乡也能形成一个面筋产业集群,谷朊粉厂就能发挥优势了。”王喜亚说。

谷朊粉厂建起来,补齐小麦深加工的产业链,焦作的“粮食安全”就能真正成为王喜亚的“事业保障”。

“到时候,说不定也能建一个‘面筋小镇’,跟咱焦作这个‘中国优质小麦之都’一起火起来。”王喜亚说。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供交流和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
点击排行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