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虞城县扶贫办主任牛子健,在检查“三遍走”的路上接受采访时说。虞城县立足种养优势,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家,以企带户,建立现代农业与百姓的利益链接机制,把农业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把农户有效组织到产业链上,提高产业的联结能力和承载能力,让分散的小农户跟着大产业走,带动2164户贫困户增收脱贫,带出了脱贫新效能。
春发面业 “企业+合作社+贫困户”
“滚轮庙合作社,分红58400元;王楼合作社,分红18903元;李新集合作社,分红70448元……”虞城县稍岗镇春发面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中间的桌面上,如同一座小山的210万元现金成了会场最闪眼的部分,随着主持人的声音,到会的各村合作社代表依次走上领奖台领取现金分红。
如今,春发面业已由20年前日处理小麦12吨的面粉作坊,成长为日处理小麦1400吨、年订单收购优质小麦2万吨以上的省级面粉龙头企业,带动周边120余农户从事粮食收购,近百名村民就近就业。“我是种过地的农民,知道农民的苦。”总经理刘春田说。2018年,在镇政府动员下,全镇2104户贫困户以年度产业帮扶资金注入村级合作社,入股春发面业,采取本息分红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企业以合作社为桥梁,促成贫困户与企业效益链接。贫困户把到户发展资金注入村合作社向企业参股,企业分红到合作社,合作社按贫困户投资比例分配。”该镇党委书记毕道喜说。 春发面业优先吸纳安置周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企业就业,比如,王楼村贫困户张文学,滚轮庙村67岁贫困户张爱学,到春发面业干些杂活、零活,月收入都在2000元左右。春发面业“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这种扶贫模式已“花开”虞城。
懂菜农业“公司+订单+合作社+农户”
“俺年龄大,没本事种地了,土地都流转给了懂菜农业,平时来这里打工,有免费午饭,每天能挣八九十块。”田庙乡滕湾村蘑菇种植大棚内,村民李秀莲一边熟练地装着菌棒,一边露出满脸幸福,“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还顾家!”
在乡里支持下,2017年秋,懂菜农业落户田庙乡黄河故道,流转土地2000余亩,建设大棚、温室48个,数百贫困户进公司“上班”,通过强研发、抓生产、育品牌、搞冷链、建基地,从原来的小作坊,发展成为研产销一体化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近年来,随着产业覆盖面逐年扩大,以精准扶贫、产业扶贫为契机,以发展日光温室大棚为主导,探索人人参与“公司+订单+合作社+农户”模式,目前,已流转土地1万多亩,发展订单农业2000多亩,为田庙及周边乡村提供就业岗位1200多个,农民按季节到公司基地打工,每年每户不低于5000元工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61户增收,每年给予每村5万元集体经济分红。
“把土地流转出去后再返聘到基地打工的农户,既能顾家又能挣钱,有了平稳的收入,不用担心收成和销路,成了‘双种双收’新型农民。”田庙乡党委书记王连生,站在黄河故道田庙大堤上,看着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懂菜网”蔬菜大棚高兴地说。
后刘合作社 让全村贫困户成了股东
“家里还有五六亩地,农忙时种地,农闲就来厂里上班。平均下来,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田庙乡后刘村43岁村民刘莲涛说。
为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后刘村集中79户贫困户198人,率全县之先成立虞北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入股村集体企业河南省香玫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入股4000元—5000元的贫困户,3年内合作社每年支付他们1600元。其中,每季度支付300元,春节支付400元。贫困户除获得这些保底分红外,年底还将获得10%的红利。目前,合作社已发展雪桃、油桃、绿化苗木等3个基地,除股份帮扶外,还吸收贫困户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平时约130人务工,农忙时可达300人。
“老了老了成了股东,定期从合作社分红,天天都是唱着过。”贫困户顾金玲高兴得合不拢嘴。
“以前是通过嫁接提高产量,现在村合作社又引进了高产新品种,还有新型的梨花授粉器设备,特别是村合作社定期组织贫困户学习油桃修剪技术,果树用的都是无公害有机肥,产量也比以前高,好吃、好卖、安全。”
目前,在虞城有近300个像后刘村这样以贫困户为社员成立的精准扶贫合作社,以企带户带动农民走向脱贫致富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