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农村信息港欢迎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综合信息>三农要闻>省内
连续30年坐稳粮产“头把交椅” “豫北粮仓”滑县厉害了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2019-12-26 作者:张毅力 点击量:

“以前都说‘农民种地不用学,人家咋着我咋着’,现在不一样了,我们都要学会科学种田。”

  冬日的一天上午,河南省滑县白道口镇西河京村的科技联络员黄国兴随意选择一块麦田,对围过来的农户说,从墒情看,需要浇水了。另外,今年小麦的包衣不错,可以避免不少病虫害,但开春后要注意随时观察蚜虫。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黄国兴所在麦地是一块五十万方的高标准良田,望着一片绿色,黄国兴喃喃自语,“

  明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从丰收到一直丰收,自从1989年以来,滑县粮食总产就稳居河南省县级第一位,2003—2014年连续12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被农业部誉为全国粮食生产的一面旗帜。“中国小麦第一县”“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的名号享誉中原大地。

  人口不是最多,耕地面积不是最大,“豫北粮仓”滑县为何能连年“称霸”?

  守护土地“命根子”打造全省最大的集中连片高标准粮田

  土地,国脉所系,民生所依,是农民的“命根子”。滑县多年来坚持“藏粮于地”的高质量发展理念,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治理违法违规占用农地的问题,对易复耕砖瓦窑厂、闲置宅基地、废弃厂房、农村建设用地等进行复耕,确保“农地姓农、农地农用”。通过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占补项目平衡和复耕,共产生耕地指标近5万亩。

  围绕解决旱、涝灾害问题,滑县先后建设大功引黄补源灌区、人民胜利渠牛屯补源灌区、桑村引黄补源灌区三大引黄灌区和卫南引黄调蓄工程,初步形成井、灌、沟、渠布局较为合理的水利工程体系。目前,全县拥有干支渠1208条,骨干排水沟河21条,桥、闸、涵1375座,机井3.9万眼,机井拥有量居全国县级第一。滑县发展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120多万亩,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县”。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滑县大力实施了“百千万”建设工程和高产创建,规划了高标准粮田155万亩。其中,以白马坡、卫南坡和留固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为核心,打造了全省最大的50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粮田示范区。示范区内一眼望不到边,白墙红顶的灌溉井泵房整齐地排列着,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随着设施的改进、产量的增加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滑县饭碗”变得愈加牢固了。

  几十年砥砺前行,滑县步履铿锵、硕果累累。2014年以来,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80万亩、单产500公斤、总产140万吨以上。2019年小麦种植面积181.2万亩,单产515.5公斤,总产93.4万吨,再创滑县历史新高。

  用好“滑县农管家”种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助农民把钱赚

  粮食稳产高产,农业科技是关键。滑县多年来积极推进种业科技创新,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配套绿色、节本、高效的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科技落地生根,打通了科技入户的“最后一公里”。

  滑县利用“互联网+农业”新模式,于2018年7月上线了“滑县农管家”小程序,主要由“农技专家、农技指导、小麦服务、玉米服务、花生服务、种子服务、化肥服务、农药服务、农特产品”等模块构成。

  掌上种田,十分方便。小程序“农技专家”一栏包含了全县30位农技专家,农户有任何农业问题都可以直接在小程序上一键与专家通话;农户如果有施肥、打药、收割等需求,还可在小程序上下订单,相关的农机合作社就会提供上门服务,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农忙时节就不需要跑回家种植或收割农作物;此外,平台根据农时、农情及时发布病虫草害预报、农业技术指导等信息,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管理农作物。

  滑县粮食产量年年大丰收,农技推广人员也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滑县在全县建成了9个农技推广区域站,每个区域站设有4—6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并在村里面设有农技推广联络员,这些人员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为农户做农业指导、病虫害监测、测土配方施肥等服务。

  “我们的工作可以用17个字来概括,就是‘种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助农民把钱赚’。”滑县白道口农技推广区域站的站长卫党振说。

  在白道口镇,区域站每年种植50-100亩的示范田,老百姓可以到示范田里参观、咨询,挑选适合自己家耕地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区域站还通过培训村里的联络员,通过他们教会更多的农民科学种田;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地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提升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品质,并通过集中连片生产,采用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降低种植成本,从而使农民增收。

  “以前都说‘农民种地不用学,人家咋着我咋着’,现在不一样了,我们都学会科学种田了。”黄国兴笑着说,他在2005年以前并没有种过地。

  “80年代的时候种地都是单干,机械化水平低,土地硬,很辛苦,产量还低,我原本对种地没有任何兴趣,直到2005年,我看到大规模种植农作物是趋势,就决定承包土地试试。”于是黄国兴开始回家摸索着种地,不懂技术的他经常到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找专家咨询、参加培训,理论知识学会了就在自己家田地里实践。

  “土专家”黄国兴爱钻研,并逐渐成了“病虫害专家”。2012年的时候,黄国兴发现地里的玉米长到15厘米左右的时候就被一种叫做“黏虫”的虫子咬断了,打药也没有用,他就整天蹲在玉米地里观察,终于发现了黏虫“夜出昼伏”的习性,于是选择夜间打药,并将此方法推广开来,从而有效避免了这种病虫害可能给农民带来的损失。

  现在,黄国兴自己种植了70亩的耕地,并成为村里的“植保站测报员”。黄国兴还在关键季节通过村里的喇叭、微信群等给农户普及农业知识。而在滑县像黄国兴这样的“农民专家”遍布田间地头。

  种子作为农业产业链中的源头,对于粮食安全具有决定性影响。近年来,滑县以滑丰种业为龙头,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新品种示范点和三层服务网络,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托管服务,通过该工程的实施,由企业承担种植新品种的风险,同时解决了农民从种到收的技术和服务问题,实现了从“种、肥、药”到“种、管、收”的一站式托管服务。目前,滑县全县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解决“谁来种”“怎么种”的困局

  在“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政策的带动下,滑县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杜焕永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出生于1974年的杜焕永原是滑县万古镇杜庄村的一名外出务工人员,在滑县强农惠农政策的指引下,2012年10月杜焕永开始流转土地,并购买了两台大型拖拉机和配套的农机具。

  不懂种植也不懂技术的他第一年就赔了十几万元,但是杜焕永并没有放弃。2013年他开始积极参加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技术、买农机具,并成立了滑县“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开始机械化、大规模流转土地,对于不想流转土地又没有劳动力进行种植的农户对其进行托管。

  如今,杜焕永的托管面积达到了5000多亩,流转面积达到2048亩,对于滑县土地“谁来种”“怎么种”的问题杜焕永创造了一条可复制的路径。

  在杜焕永的合作社后院里有一座占地1500平方米的农机库,整齐停放着100多台造型各异的农机具。“这是自走式喷雾机,那台是海轮王精量播种机,前面这台车是北斗卫星平地机,驾驶室内装有卫星远程控制的电脑,可以精准指挥机车平整土地……”

  说起自己的这些“铁骑兵”,杜焕永非常兴奋。这些设备在农业生产中各显神通,实现了耕地、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全程机械化,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杜焕永的合作社也逐渐成为豫北地区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合作社。

  截至2019年6月底,滑县农机总动力214.87万千瓦,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3.29%,大中型拖拉机4413台,小麦联合收割机3598台,玉米收获机3606台,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6.55%。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了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转变。

  滑县见证了河南从缺粮大省到国人“大粮仓”“大厨房”“大餐桌”的历史性转变。70年来,河南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产量不断跨上新台阶:198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580.80亿斤,首次登上500亿斤台阶;2006突破1000亿斤,2009年突破1100亿斤,2013年跨越1200亿斤大关,2017年达到1300亿斤,201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329.78亿斤,稳居全国第2位。粮食亩产从1949年的46.19公斤/亩增加到2018年的406.43公斤/亩,增长了7.8倍。

  如今,河南以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1/10的粮食、超过1/4的小麦,不仅解决了本省1亿人口的粮食消费,而且是全国仅有的五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每年调出约400亿斤的原粮及其加工制品,在“扛稳国家粮食安全”这条道路上做出了“河南贡献”。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供交流和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
点击排行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