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农村信息港欢迎您!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综合信息>三农要闻>省内
2000亩红薯变成“皇帝的女儿”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2019-11-19 作者:admin 点击量:

种植户受表彰

红薯节品尝红薯

红薯装车外运

蒸烤红薯,烩红薯凉粉汤、红薯粉条展示、红薯种植大户表彰……11月9日,洛阳市新安县仓头镇首届老家孙都红蜜薯丰收节暨电商扶贫开幕式举行,现场人山人海,到处弥漫着红薯的甘甜与醇香。

在该镇的红薯田里,也是一派红火的场面:农机在田间不停地挖掘,工人正按等级分拣红薯,路边是一辆辆满载的大卡车整装待发。

不就是司空见惯的红薯吗?在这里怎么会有如此规格的礼遇、如此火爆的销售场景?记者迫不及待一探究竟。

缘起:“自给自足”到开放合作

“这品种可是当地的‘香饽饽’,很畅销,你们不妨也种点试试。”面对记者的好奇,正在同河南科技大学一名农学专家攀谈的游华南笑着对记者说。

这到底是啥稀罕宝贝,成了“皇帝的女儿”?游华南是仓头镇供销社负责人,面对疑惑,他打开了话匣子。

游华南介绍,仓头镇地处豫西丘陵地带,十年九旱,过去农民种植红薯一直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层面,红薯面、红薯汤、红薯馍、初级淀粉加工、红薯粉条等仅能满足自给,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2018年4月,新安县仓丰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与河南科技大学、洛阳红薯产业协会合作,发展成为洛阳红薯产业协会会员单位,并邀请河南科技大学4位教授对红薯种植进行培训,来自仓头、五头、正村、三门峡等地的种植大户一共80余人参加了学习,当天还邀请了汝阳豫阳薯业、三门峡华昌薯业公司现场签订了1000余亩的合同。就这样,仓头史上的第一次红薯规模种植开始了。

迎新:“红薯革命”一炮打响

当时的种植品种以淀粉薯济25、徐薯32为主,经过一番考察,游华南认识到,选择好的品种,才能种出规模效应。他将目光转向畅销新品——商薯19、普32(西瓜红)、烟薯25、北京553,并将全部精力放在了一株株新品薯苗上。

经历了选种、消毒、排种、覆土等层层育苗工序后,红薯苗迎来了在仓头镇的第一夏。当时是6月底了,群众都说:“你这红薯种得太晚了,正常情况下4月份都种上了,8月底都该收获了,你这到时候可咋办?”游华南胸有成竹地回答:“放心吧,没有那‘勾勾嘴’,咱就不敢吃那‘瓢里食’!”

这些新品的“第一梯队”仅限于张村种植的60余亩,到了秋收季,红薯亩产6000斤,并且品相好、口感佳,附近的厂家都纷纷打电话给游华南,争着要预订。镇里因势利导,又鼓励红薯种植户参与,形成了“群里田间双渠道考察、线上线下两结合销售”的先进营销方式。

没有预留那么多亩地,就采用套种方案,樱桃树下、光伏板下,都栽上了红薯苗。没技术,他多次组织专家在田间地头召开培训会;没薯苗,他四处考察为村民们购得优质种薯,并建大棚栽植;没销路,他联系收购商到地头称重装车……就这样,“红薯革命”一炮打响。

目前,仓头镇红薯种植已经形成了村干部、党员带头引带头种,群众“不请自来”参与其中的局面。今年3月,仓头镇种植区域已经由张村、南街扩大到养士、范沟、郭庄、孙都、黄洼等地,种植面积2000亩。

火爆:乘势而上铺富路

“我这4亩西瓜红,今年可以收入3万多元,比种粮食、出去打工强太多了!”镇孙都村村民高春民站在自家红薯地里笑得合不拢嘴,啃上一口生红薯,也能从嘴里甜到心里。

提起种红薯,高春民最感谢的是村党支部书记王富强,“要不是王书记,我现在肯定还在外边打工哩,六十来岁的年纪,出去挣不住钱,还照顾不了年迈的老父亲,现在好了,几亩红薯地解决了所有问题。”

王富强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第一年种植的“西瓜红”品种还不到一亩地,收购商过来后一下卖了2000多元。“我是一个老农民,跟土地打了这么多年交道,从来没想过红薯居然能带动俺村致富!”说起红薯,王富强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不过,我也是在华南主任的带动示范下才种了红薯,要谢,我们全村人都得感谢他。”王富强笑着指向在一旁忙碌的游华南。

眼下,省内的,还有甘肃的、广东的,纷纷打电话订购红薯,镇上供销社的红薯库出现了前所未见的供不应求局面。

“目前,镇里已经把红薯种植作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的重大产业项目来抓,不仅引导土地流转扩大种植规模,还要通过农旅融合,打响红薯品牌。”该镇党委书记刘伟介绍说,明年,该镇将在今年2000亩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使全镇面积达到5000亩,用红薯为群众铺就一条甜蜜致富路!

记者感言

本来普通的红薯,在新安县仓头镇却变成“皇帝的女儿”,这身价百倍的背后是耐人寻味的致富秘诀。通过采访,我们不难发现,这秘诀归纳起来有几点:一是通过科技,改良了品种;二是成立了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群里田间双渠道考察、线上线下两结合销售”的完备的生产、经营、销售体系;三是村干部、党员敢闯敢试,积极为群众示范引路;四是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实施文旅融合,释放品牌效应。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同样是一亩三分地,过去只能“土里刨食”,现在却能“土里刨金”,仓头的红薯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同时,我们也应该想到,普普通通的红薯就能做成红火的产业,那么,在乡村广阔的天地里、广袤的田野上,还有什么产业不能兴旺发达?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力实施,农业一定能成为最有奔头的产业!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仅供交流和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
点击排行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