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天独厚的条件
卢氏县地处我省西部,县境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拥崤山、熊耳山、伏牛山三大山系和伊洛河、老灌河、淇河三大水系,河流涧溪2400多条,森林覆盖率69.34%,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降水量692.9毫米。全县国土面积全省第一,耕地面积38万亩,卢氏县委县政府根据资源禀赋,确定了“烟、菌、药、牧、果、菜”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发展产业。
气候适宜
全县海拔垂直高差悬殊,气温随海拔的增高而递减,降水量随海拔增高而递增,气候垂直变化规律明显,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递减0.54℃,形成了各乡(镇)气候差异甚大的特点。深山区山势高,气温较低,以狮子坪乡为例,夏季最热天气月平均气温在24℃~26℃,空气清新,气候适宜,造就了食用菌的优良品质。
种植历史悠久
卢氏食用菌种植历史悠久,1964年卢氏县开始椴木人工种植黑木耳,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香菇种植,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采用黑木耳代料栽培新技术。目前,卢氏黑木耳年栽培规模在600万袋以上,年产黑木耳干品300吨,年产值1500余万元。卢氏县是河南省十大食用菌主产县之一、香菇重点产区。2017年全县发展食用菌规模1.26亿袋,鲜品总产量15.75万吨,产值9.76亿元,在全县特色农业产业中占首位。
种植规模较大
近年来,卢氏县食用菌生产规模稳步增长。从1994年到2014年,20年间产业规模增长近107倍,产值增长16.6倍。2011~2017年年均增长率8.86%。2015年以后进入快速增长期,年增长率在10%以上。全县食用菌从业人员约11.5万人,占农村人口36%,全县食用菌专业村112个,500万袋的专业乡镇7个,1000万袋以上的产业大镇3个,从事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12家,专业合作 社25家,从业人员人均增收 3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 40%,食用菌产业是卢氏县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产业聚焦区初具规模
卢氏县现有龙头企业2家,日产香菇菌棒3万棒,年生产能力9000万棒,建有标准化出菇大棚530个。采用集中智能化装袋,精准高温灭菌,三级冷却、自动化无菌接种工艺,控温培养工艺,智能化水平在90%以上,居国内领先地位。集约化种植、标准化周年出菇,循环生产周期增加1倍,单袋产量、产品质量、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政策配套完善
卢氏县是国家级连片贫困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卢氏县脱贫攻坚任务,省、市、县各级部门全方位帮扶卢氏县,省科技厅、郑州市对口帮扶卢氏县,省科技厅整合全省科技创新资源和力量组织实施“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助力脱贫攻坚,派往卢氏县科技特派员42名、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团1个,省农业农村厅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项目、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以及省农科院承担的“四优四化”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秦巴山区新品种新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有望在卢氏实施。
问题分析
种植习惯不科学
卢氏县是食用菌传统种植区,种植技术靠手眼相传和相互模仿传播,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习惯定式和习惯做法,缺乏科学依据和科技支撑。调查发现,近10年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卢氏县月平均气温10年间稳步上升,异常天气增多,高于20℃的极端温度发生时间明显提前,并且持续时间较长。而种植户习惯于4月播种,在气温高于20℃时开放接种,污染风险很大,种植户没有根据气温变化改变种植习惯,造成坏袋率不断攀升。同时,近年来,随着种菇效益的提高,菇农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没有扩大相应的灭菌设施,小马拉大车式的灭菌,造成灭菌不彻底,也是坏袋产生的原因之一。
食用菌品种单一
卢氏县香菇种植面积大,高达91.4%,而黑木耳的种植面积却不足5%,其他为羊肚菌、猪苓菌、猴头菇等。黑木耳大袋种植、大口出耳的种植模式导致木耳产品不适应现有市场的消费习惯,新的品种及种植模式还不成熟,无法实现产业生产。
温热资源利用不充分
香菇种植模式以春栽模式为主,占比90%,高温香菇占比10%,出菇期集中在11月至翌年3月,上市集中,鲜品竞争优势不足,价格低,干品加工粗放,混装销售,效益不高。分析近10年卢氏县的气温变化,结果表明,9月日均最低气温为10℃,最高气温为25℃,5月最低气温12℃,最高气温25℃,9月至翌年5月长达9个月的时间均为香菇的适宜出菇期。如果能根据当地温热资源,调整香菇品种搭配,改善出菇管理水平,出菇期可增加4个月,能较大幅度地提高菇农效益。
标准化技术水平低
“大群体小规模”的种植模式是香菇传统手工模式产区的代表,这种模式导致产量增速严重低于产业规模增速。调研发现,2011~2014年产业规模增速与产量产值增速基本一致,2015年产业规模增速1.43%,产量增速为-7.6%,2016年规模增速12%,产量增速只有4%。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农户分散种植,对新技术接受度差,标准化技术落后,大棚灭菌、接种、培养设施简陋,菌袋污染率高,产量不稳定等问题严重,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发展。调查发现,2015~2018年,卢氏县香菇菌棒的成品率连年下降,2018年平均污染率超过40%,严重的几乎全军覆没。
产业链条不完善
食用菌加工企业少,鲜菇销售只是简单的冷藏,绿色保鲜技术应用不足,产品加工以干品为主,其他加工品缺乏。
品牌影响力不足
目前,卢氏县食用菌市场销售体系建设落后,品牌价值缺失,市场交流模式仍处于现货交易的原始集散阶段。现代物流模式刚刚起步,市场信息不畅通,在交易中缺乏主导权。冷库建设分散,储藏能力不足导致食用菌产品销售以干品为主、鲜品为辅,分散销售、质量不一,价格不稳、存在低价竞争。菌农生产的干品主要由经纪人收购后送往西峡香菇市场,仅作原料,经济效益不高。
对策
发挥后发优势
卢氏县引进了金海、信念两大高科技龙头企业,在技术上超越了当前的食用菌强县,后发优势已经显现。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必须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要立足最前沿、当好桥头堡,成为全国食用菌产业技术人才高地和企业聚焦高地。必须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要开阔眼界、放大格局,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卢氏食用菌品牌;必须进一步发挥产业优势,主动对接、自觉融入,双线并行,形成开放、包容的国际化食用菌市场新格局。
强化顶层设计
深思方益远,谋定而后动。要实现卢氏食用菌产业稳步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卢氏3~5年及中长期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以规划统领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要出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从财税、保险等各方面保证食用菌产业发展。要构建卢氏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生产体系、技术体系和经营体系,全方位推动卢氏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
突出创新引领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始终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根本任务,找准卢氏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瓶颈,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病虫危害、产量不稳、标准不高等问题。鼓励企业组建研发中心,建设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培养技术能手。要营造宽松有序的创新、创业环境,充分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转变发展方式
一是调整种植结构,引导以“香菇为主,木耳为辅,多菇并存”的种植模式。开展黑木耳新品新技术试验与示范,重建黑木耳品牌。引导发展高温香菇种植,秋栽香菇,实现周年供应。二是推进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加大技术培训与新品种推广,提高科学种植技术水平。三是建立标准化推广体系,制定从备料、装袋、灭菌,到管理、采菇、保鲜、加工、外销等环节的操作技术规程,建立覆盖整个生产加工过程的质量追溯体系、检测技术体系、标识标签体系。
更新陈旧观念
一是量温播种,传统的香菇播种期是每年的4月,这个播种期是30年前依据当时的气候条件确定的。如今,气候变暖趋势显现,要以当地天气日最高温度和持续时间为依据,确定当年播种期,规避污染风险。二是量量定灶,灭菌是保证香菇种植安全的关键因素,一定要通过科技普及,让菇农量量定灶,改善灭菌设施。三是量热出菇,香菇最佳出菇温度为13℃~20℃,量热出菇将是今后出菇管理的新趋势。